第552部分(第3/4 頁)
前往遼營外借箭,當然也就想到了自己的計策會被自己的老友龐統或是徐庶看出來,但是諸葛亮也絕對想不到最先反應過來的是李林而不是別人,放火箭,諸葛亮早也想到了這樣的事情,正是因此,早在諸葛亮與魯肅從夏口出發前,諸葛亮已叫督備此事的劉琦麾下將士取水,將四十艘戰船上的草人全部淋溼,又取水到在船舷兩側,至於風帆等處幔布,亦是久久浸泡在水中,直待諸葛亮啟程之前,方才令人掛上。至於船身其餘各處,諸葛亮亦早早叫劉琦派人用泥水反覆塗抹,為的,就是防備遼軍,不,是防備李林下令放火箭,不過他唯一沒有料到的事,李林似乎是太過於執著了,竟然放了幾近七、八萬支的火箭,七、八萬支,其中熱量足以將那些溼透的草人,繼而便是風帆、以及戰船本身
僅僅是第二輪齊射,諸葛亮四十艘戰船便已經被火箭點燃,見此,他只好下令棄船,叫船上士卒登上戰船後方用繩索吊著的走柯,不得不說,諸葛亮處事,十分謹慎小心,他見大船調頭不易,恐事有突變,是故特意在每一艘大船後方,用繩索吊著一條走柯,畢竟大船之上計程車卒也不過三四十人,擠一擠,還是能坐下的,如此一來,四十艘大船,一眨眼間竟然是折了二十餘艘,其餘十餘艘,亦是青煙直冒,在被迫放棄了大船之時,其實諸葛亮、魯肅,以及其餘一干士卒亦不曾乘船離去,而是故意裝作慘叫,以免叫李林看出破綻。
一來嘛,諸葛亮此刻更為擔憂李林派軍圍剿,是故叫將士故意慘叫,以安李林之心,二來嘛,便是想叫遼軍多放幾輪箭支,就算是為消耗遼軍物資,那也是好!當然了,這是魯肅的想法,諸葛亮自然不這麼想。低頭整了整衣衫,魯肅於小船上正襟危坐,回望一眼身後,想起方才的驚險,心下終於鬆了口氣,一回頭,卻見諸葛亮有些茫然地望著江面,心中一嘆,猶豫勸道:“孔明,如此情形之下,能保得一條性命已是不易,莫要多想了,此事在下自會如實告知公謹,為孔明開脫!”
“開脫?”諸葛亮回過頭來,詫異說道:“為何事開脫?”
“啊?”感覺有些莫名其妙,魯肅詫異說道:“自然是為箭矢之事啊,孔明之計雖是巧妙,可惜被遼營中人看破,七日之約只剩下三日半,孔明又如何趕製十萬支箭?咳咳,抱歉,此計甚是巧妙,可惜事敗,或許乃是天意,孔明莫要多想!”
“事敗?”見魯肅這麼一說,諸葛亮臉上掛起幾許微笑,椰愉說道:“那可不見得!”
“咦?”魯肅自是一臉不解,卻見諸葛亮轉身望了一眼江水,忽然伸手在水中一探,取回手時。手中卻是多了一支箭矢。
頓時,魯肅面色大驚,俯身望向江面半響,隨即不可思議望著江面上漂浮著的一片片箭矢,喃喃道:“難不成”
“啊!”諸葛亮微微一笑,起身望著下游方向,喃喃說道:“差不多了,子敬應該可以望見了!”
“望見什麼?”魯肅下意識說了一句,順著諸葛亮眼神一望,卻見下游方向,隱隱有數十艘小船停於水中,隨著距離的徐徐接近,魯肅的眼睛漸漸瞪大。
時旭日緩緩從東面升起,江上霧氣漸漸消散,下游方向數十艘戰船一字型排成兩行,停在江中,中間好似用什麼連在一處。
“那是”似乎是看穿了魯肅心中疑惑,諸葛亮正色說道:“將帆布縫合,在當中多置些孔洞,以免與叫江水從孔洞中流過幕布四角,各綁繩索,分別吊於四艘大船上,令四艘大船兩艘在前,兩艘在後,前面兩艘大船的幕布上,再綁一塊大石,隨後徐徐放鬆繩索叫幕布浸入水中。因受前面兩艘大船幕布所綁的大石重量,整張幕布呈傾斜狀。以便於打撈從上游衝下的箭矢!”
“這”即便是智謀超群的魯肅,顯然也有些不明就裡,而諸葛亮,則仍望著江面繼續說著。
“遼軍所用箭矢,除箭簇以青銅、鐵製打造外,箭桿乃竹、木所制,為了箭矢能射得更遠,箭桿經過日光暴曬,除去其中水分,甚輕;而箭羽乃是飛鳥羽毛所制,亦能浮於水上;更重要的是箭簇,遼軍箭簇亦是沿用秦國造法,不過為大量製造,遼軍箭簇相對秦國箭簇較小,總體說來,些許時間之內,這些箭矢雖不能完全浮於水面,也不會當即便沉於江中,要等它沉下。恐怕要等箭桿、箭羽浸在水中良久,方才沉下而此地距離箭矢落江之處不過三、五里,又不曾在水中浸泡多少時辰,若是及時打撈的話”
一面驚疑不定聽著諸葛亮話語,一面驚愕望著此處眾多夏口士卒坐著走冊忙碌著,魯肅心中驚歎不已
解釋一番之後,與魯肅一道登上大船,諸葛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