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1/4 頁)
平壤戰役開戰之前,rì軍並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按照大本營的計劃,山縣有朋第一軍的作戰任務,是將清軍逐出朝鮮,從而完成對朝鮮的佔領,所以,平壤作戰將是駐朝rì軍的最後一戰。但是,平壤會戰結束後,清軍的脆弱暴露無遺,山縣有朋相信,大清**隊根本就沒有保衛國家的能力,進而,堅定了將戰火燃燒到大清國本土的決心!
西方軍事武官對清軍做出如下評述:“作為遠東大國的國家軍隊,清軍顯然不具備現代軍隊的素質,儘管他們擁有洋式jīng良裝備,但戰術陳腐,將官和士兵缺乏軍人應有的鬥志,清軍是一支不堪一擊的軍隊!”
潰敗的清軍向義州城狂奔而去。
義州背靠鴨綠江,前臨平原,地勢平緩,無險可守,義州城本是一座小城,城牆低矮,而且破敗不堪。
9月19rì,李鴻章向光緒皇帝上奏,建議集結赴朝部隊在義州佈陣,阻敵於國門之外。
然而,還沒等光緒下旨,葉志超就帶著敗兵穿過義州城,逃到了鴨綠江西岸的九連城。
堅守義州的命令到達的時候,義州城裡,只剩下一支奇怪的部隊。
這支部隊衣衫襤褸,面容憔悴,裝備稀奇古怪,大部分人拿著大刀長矛鋤頭鐮刀,裡面有清兵,但絕大多數是朝鮮百姓。
這就是周憲章的章字營和東學教教眾。
西曆1894年9月25rì,從虎飛嶺突圍而出的章字營進入義州城,那個時候,義州城並不是一座空城。
義州城還有兩支部隊,正在拔槍相向。
參將張勳和他的部屬,被衛汝貴的盛軍包圍在義州城南門外,陷入絕境。
張勳所部,原本屬四川提督宋慶的毅軍,6月中旬,張勳奉宋慶之命,以護送周憲章過江為名,率三個營一千五百人,渡過鴨綠江,前往牙山增援葉志超。
然而,一踏上朝鮮的土地,這支毅軍就陷入崇山峻嶺之中,與前哨周憲章所部失去了聯絡,行進極為緩慢。
好不容易鑽出了大山,到達平壤,就聽到了葉志超在成歡戰敗的訊息,rì軍佔領的京城,控制了朝鮮南部,張勳只好停在平壤,等待葉志超的敗兵。
不久,先期入朝的左寶貴所部奉軍聽聞葉志超的敗報,也從沙裡院後撤到平壤。緊接著,葉志超和聶士成的敗兵也逃回平壤,與此同時,奉命渡江增援朝鮮戰場的衛汝貴盛軍、馬玉昆毅字軍、豐升阿盛字練軍以及其他部隊相繼到達平壤,平壤成了一座大兵營。
第122章 自相殘殺
成歡之戰,葉志超謊報戰果,把一場大敗說成了大勝,李鴻章信以為真,任命葉志超為平壤主帥,節制平壤諸軍。而平壤的將領們,對成歡之戰的結果卻是清清楚楚,他們對敗軍之將葉志超極為不滿。
這些將領們都是大清國的宿將,個個都是手握重兵,而且,在朝廷裡也各有後臺。誰都沒把葉志超放在眼裡,表面上對葉志超畢恭畢敬,可誰也不服從葉志超的調遣。
就這樣,將領們卻是各自為戰,各守各的地盤,互不統屬。葉志超也拿這些將領們沒辦法。
這下可苦了張勳。
和那些宿將相比,張勳資歷淺,職位低,帶的兵也少,更糟糕的是,他沒有後臺。
他原本是廣西提督蘇元chūn的部下,可蘇元chūn對張勳也不待見,後來調到四川提督宋慶的帳下,宋慶倒也挺器重他,可他跟著宋慶沒幾天,就到了朝鮮。
張勳和平壤城那些將軍、總兵、副將們素無瓜葛,直到現在,他還是個小小的參將,帶著一千五百名兵丁,那些總兵副將們根本就瞧不起他,劃防區的時候,這些趾高氣揚的將軍們把張勳推來搡去,誰也不願意接納他。
張勳有些小名氣,這小子鐵腕治軍,誰要是在他手裡犯了事,定斬不饒,在大清國的軍隊裡,這可不是個好名聲。將軍們誰也不願意自己的防區裡有這樣一個刺頭,像躲瘟神一般躲著他。
張勳在平壤城裡,如同一條喪家犬,受盡白眼。不過,這張勳倒也有些骨氣,一怒之下,帶著他的三個營,衝到葉志超的轅門前鼓譟起來。葉志超剛剛打了敗仗,正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時候,一聽轅門們喊聲震天,嚇得跳上戰馬就要逃跑,幸虧葉燾還算鎮定,攔住了葉志超,才沒鬧出笑話來。
葉濤匆匆丟擲轅門一問,才知道,張勳只是要一塊防區,葉志超這才鬆了一口氣,急忙命張勳所部駐守靜海門。
張勳所求的,就是一塊防區,所謂防區,其實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