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部分(第2/4 頁)
拔。
煤炭、鋼鐵、鐵路、和遠洋海運是十九世紀工業體系的四駕馬車,煤炭是能源,鋼鐵是原材料,鐵路是串起能源與原材料的交通紐帶,而海運則能夠把產品運往世界各地,再把世界各地的原材料運回來。
臺灣和朝鮮,兼具這四架馬車!
臺灣北部,歷來就盛產煤炭,劉銘傳當政的時候,曾經開辦煤礦,但因為管理不善,更因為缺乏現代化的機械裝置,煤礦經營不見起色,產量極低,反倒虧了不少錢。不過,臺灣北部,尤其是基隆一帶的煤礦已經初具規模,現在,只需要在這些煤礦的基礎上,引入現代化的裝置和管理,就可以擴大生產。
而朝鮮的煤炭資源尤為豐富,其東海岸的無煙煤、西海岸的煙煤蘊藏量巨大。樸永烈依靠法國人的投資,已經在溫泉一帶建設了三座現代化的煤礦,產煤量每天高達五千噸。
所以,盛宣懷按照能源為先、先易後難的原則,首先在臺灣北部、朝鮮規劃了十座大型煤礦,利用日本人提供的白銀,從西方和日本購買了大批現代化採煤裝置,對原有煤礦進行改造,同時,興建新的煤礦。
此後兩年中,臺灣、朝鮮兩地煤炭工業迅猛發展,產量劇增。兩地燃煤不僅完全能夠供應本地工業、民用和軍事,而且遠銷到日本、俄國、東南亞。同時,為過往船隻提供燃煤,僅此一項,就為兩地獲得了數億的現銀收入。同時,煤礦大量招收採煤工人,為臺灣和朝鮮民眾提供了十幾萬人的就業崗位,煤礦工人收入激增,相當於十幾萬個家庭收入激增。此外,圍繞煤炭工業興起的服務業也為周邊百姓帶來了巨大的收入。兩地民眾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煤炭工業初具規模後,盛宣懷隨即開始了鋼鐵工業建設。鋼鐵是工業體系的骨架,沒有鋼鐵,就沒有製造業,沒有製造業,工業就只能是一個靠賣原材料出口賺錢的低階水平。要發展鋼鐵,需要鐵礦石,臺灣的鐵礦蘊藏量較為貧瘠,雖然也有砂鐵礦,可以鍊鐵,但不能鍊鋼。然而,朝鮮的鐵礦蘊藏量確實極為豐富,位於鴨綠江邊的茂山鐵礦,是一個超級礦山,鐵礦石蘊藏量達三十億噸,可謂是取之不竭!
盛宣懷在朝鮮茂山和臺灣西港各規劃了一個鋼鐵廠,引進西方鋼鐵技術,利用日本的技術工人,於1896年下半年正式動工,茂山鋼鐵廠就地取材,而西港鋼鐵廠則是依靠來自朝鮮的鐵礦石。一年後,兩座鋼鐵廠竣工投產,年產鋼鐵一百萬噸,隨後,產量逐年提升,到了戊戌年,兩地鋼鐵產量達到了三百萬噸,不僅完全可以滿足兩地的需要,而且,還出口到日本和東南亞,成為兩地又一個主要的外匯來源。
有了燃煤和鋼鐵,下一步,就是鐵路。劉銘傳當政的時候,曾經規劃個一個雄心勃勃的鐵路建設計劃。按照劉銘傳的計劃,將修建一條橫貫臺灣全島的縱貫線,以臺北為樞紐,向北通基隆,向南直達臺南。然而,這個龐大的計劃,由於缺乏經費,也由於大清國朝廷的冷漠,花了六年時間,僅僅只修建了臺北到新竹99公里,就停止了。這條99公里的鐵路,化了一百萬兩銀子。
在周憲章的全力支援下,盛宣懷重新啟動了這個計劃,並且,把原先的規劃進一步延伸到了西港,與西港鋼鐵廠相連,號稱縱貫線。1896年8月,縱貫線破土動工,由於有大把銀子做後盾,鐵路修建極其順利,僅僅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全線貫通,縱貫線全線耗費白銀五千萬兩,這原本是一筆鉅款,然而,周憲章手裡有的是錢,他不僅掌握著三億兩白銀的日本賠償款,而且,每年還有好幾億的煤炭和鋼鐵收入,五千萬兩銀子,小菜一碟了!
與此同時,從漢城到平壤的鐵路也破土動工,並在1987年年底竣工通車,朝鮮終於有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鐵路,那些常年行走在泥濘小道上的朝鮮百姓,第一次坐上了風馳電掣的火車,心中充滿了新奇感。
到了戊戌年,臺灣和朝鮮的鐵路總長,超過了大清國所有鐵路的總和!到達了八百公里,與日本鐵路擁有量相差無幾。
第240章 騰飛(二)
而港口建設,也是在同步進行,盛宣懷對臺灣和朝鮮現有港口進行擴建,其中,重點建設的港口有西港、基隆、彰化、仁川、元山等五個港口,這些港口原本就是天然良港,經過進一步擴建,並引進西方港口技術,迅速成為臺灣和朝鮮對外貿易的大門,臺灣和朝鮮的煤炭、鋼鐵、黃金、黃銅、玉石、木材透過這些港口銷往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
能源、鋼鐵、交通運輸形成體系後,製造業開始迅猛發展。盛宣懷引進了德國生產的軋機,軋機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