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部分(第3/4 頁)
的可能性!”周憲章嘆道。
“所以,維新變法必然失敗!”張佩綸說道:“不過,慈禧太后勝利了,也得不到任何好處。擁立溥儁為新君,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全面廢除新政,慈禧太后獨掌大權,溥儁不過是個傀儡而已,他甚至比當今光緒皇帝還不如!光緒至少還想做點事,溥儁就只能得過且過!如此一來,維新變法給大清國帶來的最後一點希望,也將徹底破滅,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義大利、荷蘭、西班牙、俄國,這些西洋列強,將以德國為榜樣,急不可耐地發動對中國的全盤瓜分,大清國的天下,將迅速崩潰。周先生,這就不是什麼改朝換代了,從此之後,地球之上,將再無中國!”
周憲章點點頭:“張先生的意思是說,要麼,滿清朝廷滅亡,要麼,中國滅亡!”
“是的!存留大清,則中國亡;存留中國,則大清亡!兩者必居其一!”張佩綸說道:“李中堂、恭親王、孫文都看清楚了這個選項!甚至,袁世凱也看到了!”
“袁世凱?”
“這是我聽到的最後一個軼聞。”張佩綸說道:“袁世凱新軍十個鎮,總兵力八萬,奉命進入山東後,本來有兩個選擇。第一,包圍青島,驅逐德國人,這是國人所希望的。第二,在山東沿海佈防,阻止章軍登陸,這是慈禧太后所希望的。然而,新軍即沒有向青島進軍,也沒有向山東沿海進軍。他只是派出了小股部隊,象徵性地進駐威海衛,而新軍主力,在濟南一帶停步不前,朝廷再三催促袁世凱進軍,袁世凱總是以各種藉口推諉。慈禧太后卻是拿袁世凱毫無辦法。”
“慈禧太后進退失據,她早就應該想到,袁世凱一旦手握新軍,就不會聽話了。”周憲章笑道。周憲章與袁世凱,只見多寥寥數面,可週憲章卻與袁世凱似乎有著神交,他很清楚,袁世凱絕不甘心做慈禧太后的奴才!
“袁世凱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德國人身上,也不在章軍身上,他的兩隻眼睛就盯著北京!”張佩綸說道:“北京城裡,不管哪一方獲勝,他都將率軍進京,收拾殘局!”
“袁世凱膽子夠大的!”周憲章說道:“不管怎麼說,大清國還有那麼多地方督撫,張之洞、劉坤一、陳寶箴、還有李中堂,都不是等閒之輩。袁世凱想憑他手裡區區八萬新軍改朝換代,只怕沒那沒那麼容易吧。”
張佩綸說道:“我說過,大清國與中國,只能留存一個,張之洞、劉坤一,陳寶箴、還有李中堂,甚至,還有遠在鴨綠江邊的旗人將軍依克唐阿,他們都很清楚。推翻朝廷,是人心所向!其實,滿清朝廷這個千孔百瘡的大廈,只需要輕輕一點,就會轟然倒塌。周先生,袁世凱看得很清楚,難道,你就看不到嗎?”
周憲章默然。
張佩綸的話,周憲章完全贊同!
他早就看到了這一點。張佩綸的意思很明確,他是要周憲章來當大清國的終結者,而不是袁世凱,或者其他的任何人!
因為,清廷亡,中國失去了有中央政府,天下群雄並起,必然會陷入戰亂紛爭,只有一個強有力的人,坐鎮北京,才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全國性的戰亂。
袁世凱固然有實力,但是,他的實力不足,即便他能夠推翻滿清朝廷,建立新政府,其影響力,也只能侷限在長城以南,黃河以北的區域性地區。而中國的長江流域、西南、西北、東北遼闊地區,必然處於群雄割據的狀態。這其實與列強瓜分的結果,沒什麼兩樣。
只有周憲章,不管是實力還是威望,足以震服各地諸侯,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迅速將全國從紛爭中解脫出來,實現國家的和平過渡。
李鴻章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才派張佩綸到臺北來當說客。
“周先生,你擔心什麼呢?”張佩綸說道:“甲午戰爭和乙未戰爭,你以一支孤軍擊敗了日本人,在百姓心目中享有無可替代的威望,臺灣朝鮮兩地的治理,百姓生活富足,兩地百姓在洋人面前揚眉吐氣,俄國人和法國人在你的面前也只能忍氣吞聲,而大陸百姓生活在大清國朝廷手裡,卻是受盡洋人的欺辱。如今,大陸民眾盼望你,如嬰兒之望父母。只要你舉起義旗,天下百姓必然簞食壺漿迎接章軍。而你的章軍,足以讓任何西洋列強膽寒,橫掃懦弱的清軍如摧枯拉球。就是袁世凱的新軍,面對你的章軍,也只能是螳臂當車。如果袁世凱是聰明人,就應該給章軍讓路!”
“張先生過譽了。”周憲章微微搖頭。
張佩綸繼續說道:“德國人強佔青島,是大清國的不幸,卻是周先生的萬幸!容在下為周憲章計議:周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