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部分(第2/4 頁)
組織民間自衛力量守護家園。同時,他們也是章軍的補充營和預備隊,可以向章軍輸送兵員,戰事緊迫的時候,也可以作為預備隊直接參戰。
阿里山鄒族歸服章軍,還帶來一個連鎖效應。鄒族是臺灣原住民當中一個較大的民族,在臺灣具有相當的號召力。鄒族與章軍結盟,在臺灣其他地區的原住民,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達悟族、排灣族、魯凱族、邵族、賽夏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等等,迫於日軍的壓力,也紛紛向章軍靠攏。
很快,臺灣全部原住民都歸服在章軍的旗幟下,形成了一個堅固的抗日同盟陣線。
吳彭年和丘蓬甲以章軍特派員的身份,潛入臺灣中北部日軍佔領區,與當地漢人和原住民建立聯絡,組建了三個遊擊縱隊,第一遊擊縱隊司令吳彭年,在彰化一帶活動,第二遊擊縱隊司令丘蓬甲,在臺北一帶活動,而第三遊擊縱隊司令是梅里溪的弟弟梅么,以阿里山為根據地,向西北方向活動,與第一、第二遊擊縱隊相互呼應。
乃木希典為了懾服臺灣民眾,借用日本辰戊內戰的經驗,對佔領區採取了殘酷的高壓政策,日軍對拒絕與日軍合作的當地人,連同他們的親屬,進行殘酷誅殺。然而,乃木希典忘了,中國人不是日本人,日本人向來欺軟怕硬,而中國人卻是遇強則剛,遇弱則柔。殘酷的殺戮,不僅沒有懾服臺灣民眾,相反,激起了民眾對日軍強烈的仇恨和反抗意志,自從日軍佔領臺灣中北部,民眾自發的反抗就沒有停止過。只是,這些抵抗沒有組織,缺乏領導,更缺乏後援,很快就遭到日軍鎮壓。
而現在,吳彭年、丘蓬甲率遊擊縱隊潛入日站區,民眾自發的抵抗,與遊擊縱隊的組織體系結合起來,立即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在當地民眾的幫助下,游擊隊攻擊日軍的據點和交通線、剷除漢奸、劫殺小股日軍。打得日軍惶惶不可終日,很快,散落在鄉村集鎮的日軍據點,被游擊隊一個個拔除,日軍用刺刀建立起來的地方治安政權,也是搖搖欲墜。
表面上,日軍控制著遼闊的臺灣中北部,而實際上,日軍能夠控制的,只是臺北、基隆、臺中、新竹、彰化這些大中城市,在遼闊的農村和山區,成了章軍游擊隊的天下。
按照周憲章的授意,吳彭年和丘蓬甲在敵後的活動,不僅僅是打擊日軍,更為重要的任務,是選拔才俊,建立地方政權,為章軍全面接管臺灣做好準備。章軍佔領阿里山後,周憲章就意識到,他已經奠定了乙未戰爭勝利的基石,勝利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現在,他需要考慮趕走了日本人之後的事。
周憲章決心,決不能把章軍兄弟們用鮮血換來的臺灣,拱手交給大清國朝廷!
10月4日,也就是周憲章進入阿里山後的第三天,那哈五率部撤離嘉義,退守太保。
歷時三天的嘉義攻防戰結束。
近衛師團在付出了三千傷亡的慘重代價後,終於佔領了這座被炮火毀滅的城市。
近衛師團攻佔嘉義,是一場慘勝。然而,志大才疏的伏見宮貞愛親王卻把這場勝利當成是他的吉兆。他不顧部隊的疲憊,命令近衛師團穿城而過,急速向章軍的下一道防線太保進軍。
疲憊到了極點的近衛師團官兵,在伏見宮的催逼下,不得不勉強前進,於第二天正午,抵達太保城下,與章軍第二師主力交火。
然而,這一次章軍第二師主力不像在嘉義的時候等著日軍來攻,那哈五命令兩個團,趁日軍立腳未穩,向衝鋒中的日軍發起了反突擊。
結果,一仗下來,日軍的一個聯隊就被打垮了,敗退三十里地,師團長伏見宮貞愛親王要不是跑得快,差點做了俘虜。
更為令人沮喪的是,剛剛配屬給近衛師團的二十挺馬克沁重機槍,還沒來得及發出一顆子彈,就被章軍奪走了五挺,要不是重機槍中隊跑得快,這些遠渡重洋而來的重機槍,就成了日軍送給章軍的厚禮。
剛剛取得嘉義“大捷”的伏見宮,哪裡忍得下這口氣,收容潰敗的部隊後,再次向太保發起進攻。
然而,部隊剛剛衝到太保城下,近衛師團突然接到了南方軍司令部的命令——停止進攻,原地待命。
伏見宮無奈,只得後退二十里,與章軍脫離接觸。
這道命令是南方軍參謀長神尾光臣下達的。
三天前,在近衛師團向嘉義發起進攻的同時,神尾光臣派出一支五千人的偏師,向阿里山進軍,這支部隊的前鋒淵田支隊,在玄月湖遭到章軍獨立旅攻擊,自支隊長淵田大佐以下一千五百人陣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