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3/4 頁)
根就不相信自己,否則又何必派一個董延光來呢?
李清眼中閃過一絲失落和蕭瑟,臉上卻半點不露,只向董延光拱了拱手,淡淡笑道:“恭喜董將軍了!”
薰延光卻哼了一聲,不應和李清的恭賀,他年紀約四十餘歲,身材細長,長得瘦骨稜稜,臉色灰白,顴骨高聳,兩隻蟹眼向外鼓出,且相距很遠,斜斜地向上挑著,用一種輕蔑而傲慢眼神從馬上俯視著李清。
“李都督,既然皇上正式任命我為隴右副使,那你的任期也就完結了,我給你一個時辰,請你將自己的物品收拾整理出去,我不希望府衙內今晚有兩個節度副使。”
薰延光的無禮頓時引來一片嗡嗡聲,
李清也被他的傲慢惹惱了,但他強忍著怒氣對董延光道:“董將軍,你來接替我我並無異議,但我還沒有和你辦理移交,你還不是節度副使,再者,就算我們現在辦移交,可我在州並無住所,你讓我連夜搬出署衙,那讓我住哪裡去?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望董將軍考慮清楚。”
“考慮?”
薰延光一陣呵呵冷笑,嘴撇了撇,“你沒聽清皇上口喻嗎?即刻起解除你地職務,也就是說你現在已經不是節度副使,是免職!還須辦什麼移交嗎?至於你的住處,不妨住到客棧去。”
“什麼!”
李清霍地上前一步,手按在劍柄上,逼視著董延光,“姓董地,你休要欺人太甚!”
邊令誠見李清動怒,趕緊過來勸開李清,將他拉到一旁,低聲道:“李都督,此事你千萬不要心存不滿,更不要鹵莽行事,董延光在城外三十里處有兩萬駐軍,鬧翻了恐怕對你不利,再說,皇上自然有他的深意,今天晚上你不如來和我住,明日我們一起回長安。”
李清長長吐了胸中地悶氣,也向邊令誠低聲道:“陛下的意思我懂,但他交給我之事我尚未辦好,我擔心此人若處理不好,會壞了陛下的大事。”
李清指的是清洗皇甫惟明心腹之事,他還來不及做,此事極為敏感,也十分棘手,需謹慎小心來處理,若一個不當恐怕就會釀出兵變。
邊令誠沉思片刻,又回頭望了一眼正在給文職官訓話的董延光,心中
鄙視其為人,但他職責在身,不能偏向李清,便道:知是何事,但從皇上慎密的行棋風格來看,恐怕皇上已經考慮到了,李將軍便不用再想了,明日跟我回長安便是。”
李清心中長嘆一聲,李隆基確實是考慮得太周詳了,自己的軍隊遠在沙州,皇甫惟明走時又留了一手,沒有將隴右軍的軍權給自己,在這幾邊搏奕中,自己成了最弱的一環,所以李隆基才會這麼快便派董延光來奪權,其實也是含有防備自己倒向太子的可能。
“也罷,力微休負重,回京後再說,再者,自己一天不進京,估計豆盧軍將士的封賞也下不來。”
想到此,李清吩咐身旁親兵道:“去將我的東西都收拾出來,將署衙讓給董副使君。”
他也不理會董延光,轉身便揚長而去。
長安興慶宮內,李隆基在這裡設定了政事堂,除每月一次的大朝在大明宮含元殿或宣政殿舉行外,其餘每日的政事都在這裡處理,地方狹小,擺不開朝堂,只有相國、侍郎、尚書、卿監一類的主要部門負責人來此小議,‘從此君王不早朝’,指的就是這個。
李隆基的御書房也搬到興慶宮,此刻,這位大唐天子正坐在御案後,傾聽剛剛從隴右趕來的兩鎮節度使皇甫惟明地述職。述職本身很簡單,但需要預先做大量文案工作,將這一年治下的人口、稅賦、民生等等各項政績都匯總起來,先交上去,然後,再回答皇帝陛下的一些問題,每年,由皇帝派往各地的使節。如節度使、團練使、觀察使、監察御使,以及各地番國的國王、都督都要來京述職,象走馬燈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這其實更多是一種姿態,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軍避其鋒芒,誘其深入腹地再斷其後路,一舉反敗為勝,殺敵近萬人,俘獲三千二百餘人,繳獲無數戰馬、甲械,臣特藉此述職之機。向皇上獻俘。”
皇甫惟明為軍政節度使,其述職內容更重於軍事。尤其一月前發生了唐蕃之戰,更是他述職的重點。他已經說了近半個時辰,將這次隴右之戰的詳細經過述說一遍,當然,擊退吐蕃軍,逼吐蕃人來求和的功勞是他地,而李清的豆盧軍未經他同意便擅自行動,這就忽略不說了,就算李清佔領了石堡城。那也是他浴血而戰,調走敵軍的結果。李清不過是撿了個現成的便宜,所以,李清請他替豆盧軍求賞,他也只是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