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於是蔣又於8日派張群飛漢口見白崇禧,向白說明自己的兩點意見:“(一)我如果引退,對於和平究竟有無確實把握;(二)如果我引退,必須由我主動,而不接受任何方面的壓力。”
蔣介石雖然在軍事上屢遭失敗,已經是一塌糊塗,但在政治上,還未亂方寸。他早已品出白崇禧的弦外之音,洞悉桂系“逼宮”的意圖。
下野之前,他自然要精心部署一番。12月4日晚,他在得知宋美齡在美國的不妙情況後,就召見親信吳忠信,要他擔任總統府秘書長,由他“輔助”李宗仁當總統,並說:“觀察最近內外形勢,我幹不下去了。我走開後,勢必由李德鄰來維持。你就幫德鄰上轎吧!等他上了轎,去留由你自己決定。”
1月川日,派蔣經國到上海,把金圓券換得的黃金、白銀和外匯(3。7億多美元)密運臺灣,僅留20萬兩黃金給湯恩伯作為軍費支用。這就把李宗仁上臺後的經費完全攫取一空;接著把海空軍實力中心移往臺灣,大大減弱了李宗仁的江防力量;同時又把大量軍火運到臺灣。這一手很厲害,是對李宗仁的致命一擊,可謂釜底抽薪。
就在這一天,杜幸明被俘,杜部被全殲。蔣介石早已經準備放棄大陸,退保臺灣,建立一個清一色的小朝廷,拆李宗仁的臺;並希望李、白實力被消滅,他仍然當小朝廷的皇帝。否則,李、白統治江南,他老蔣也無法立足臺灣。所以李宗仁說蔣介石下臺是借刀殺人。當然,蔣仍盡力爭取不下臺,即使下臺,也不放棄實權,以達到消滅李、白實力的目的。美國駐華代表團團長巴大維對蔣的遷臺計劃曾提出異議。1949年1月5日,司徒雷登專門派傅涇波見李宗仁詢問,李卻毫無所知。
與此同時,蔣介石命蔣經國和俞濟時回溪口部署回鄉居住和作幕後指揮的技術準備。共裝了7座電臺,供蔣指揮一切,實際上是總統府的小搬遷。白崇禧也以重金包陳納德的一架專機送黃紹竤到香港找李濟深出面和中共聯絡和談之事。但李濟深已於上年12月25日應毛澤東之邀到東北解放區去了。黃不禁大失所望,只得透過民革駐港負責人與中共駐港負責人聯絡,把白崇禧的意圖轉告中共方面:(一)蔣介石下野後,一致對蔣,以防其再起。(二)由李宗仁負責和中共進行全面和平談判。
其實,蔣介石心裡明白,下野一事已經是不可避免。雖然有點迫不得已,但未嘗不是一次以退為進的機會。在他蔣某人的歷史上,已經有好幾次下野的經歷了。每次下野之後,不是很快又重新復出了嗎?強烈的權力慾望,使蔣介石在為下野也就是再次上臺做準備。
蔣經國回憶父親當年之所以決定引退,一是考慮到黨政軍積重難返,非退無法徹底整頓與改造;二是打破半死不活的環境;三是另起爐灶,重定基礎。
在軍事和人事上,引退之前的蔣介石可謂用心良苦。
他下令將京滬警備司令部擴大為京滬杭總司令部,任命其得意門生湯恩伯為總司令,全盤掌握蘇、浙、皖三省以及贛南地區的軍事指揮權;任命自己的忠實門徒陳誠為臺灣省主席。臺灣警備司令,蔣經國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任命自己留學日本的老同學、政治盟友張群主政西南,出任重慶綏靖公署主任,控制川康滇黔四省。
此外,蔣介石下臺前還任命吳忠信為總統府秘書長。朱紹良為福州綏署主任、方天為江西省主席、餘漢謀為廣州綏署主任,等等。
從蔣介石下臺前所作出的軍事和人事部署看,他的全部戰略可以概括為:經營臺灣,整頓東南,控制西南。
從軍事角度來分析,臺灣孤懸海外,與大陸東南沿海相距大約200公里,中共軍隊在沒有強大海、空軍的情況下是很難跨過海峽的。因此,退踞臺灣是萬全之策,是東山再起的最後據點。控制東南,則實為權宜之計。因為,東南地區特別是江浙兩省是中國的經濟發達地區,且地勢開闊,長江中下游水流平緩,易於進攻,難於防守。守東南,只不過是拖延時日,以求輸得不要那麼快,敗得不要那麼慘罷了!但是,固守西南,情況就不同了。西南地區有秦嶺之險,巴山之固,山高水險,實屬軍事上防禦的絕佳地區。另外,這裡有物產豐富的成都平原和雲貴川康幾千萬老百姓,完全可以支援曠日持久的戰爭。因此,守住了這塊佔中國版圖八分之一的西南一隅,便可形成與中共分庭抗禮的軍事割據局面,使國民黨發發可危的政權在大陸保有一塊落腳之處。
(2)
2.毛澤東開列和平談判八項條件。中共中央電告斯大林,中國革命目前已勝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