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2/4 頁)
路。如果二野能於8 月1 日左右開動或更早一點開動,則上述任務是可能完成的,但此項任務在二野內部暫時不要下達,因為中央對此尚是一種擬議,最後決定要待上海、福州佔領之後。
(五)胡宗南全軍正向四川撤退,並有向昆明撤退訊息。蔣介石、何應欽及桂系正在做建都重慶割據西南的夢。而欲消滅胡軍及川康諸敵,非從南面進軍斷其退路不可。因此,除二野應準備經貴州入川之外,四野在消滅白崇禧佔領廣西之後,應以一部經百色入雲南
毛澤東的電報,對我軍渡江戰役後的作戰行動,作了戰略和戰役上的具體規劃。進軍大西南,這個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戰略性戰役,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
5 月下旬,南京。
南京原國民黨政府行政院的大樓內,二野前委正在召開會議。
會議由前委書記鄧小平主持,前委成員劉伯承、張際春、李達參加了會議。
鄧小平首先說:“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戰爭的局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自淮海戰役以來,二野、三野並肩作戰,解決了淮海,渡過了長江,拿下了京滬。總前委的使命已經完成,兩大野戰軍又要各奔東西,去完成新的任務。對於我們二野來說,這次進軍西南的任務更加艱鉅,我們必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堅決完成中央賦予的任務。”
接著,劉伯承發言說:“剛才,小平同志講,這次任務更為艱鉅複雜,需要我們有充分的準備,我完全同意。請各位注意,這次中央關於向全國進軍部署的電報中,。涉及到我們二野的內容最多,可見,進軍西南作戰事關全域性,責任重大。”
劉伯承,是中國當代傑出的軍事家。日本人阿布秀山曾說過:“誰擁有劉伯承這樣卓越的將帥,誰就必定是戰場上的勝利者。”
美國人傑米。卡洛奇更認為:“20世紀全世界出現了六個偉大的軍事家,中國的劉伯承是其中最神奇的一個。”
就連蔣介石也不得不承認:“論戰術之奇,劉伯承數中國軍界一絕。”
劉伯承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養成了深謀遠慮而又細緻紮實的領導風格。目前,中央軍委的戰略計劃已經下達,需要作認真的研究。劉伯承繼續說道:“過去,我們挺進大別山,來了一次千里躍進;南下閩浙贛,又來了一次千里躍進。今天,進軍大西南,我們還要做一次千里躍進,勝利的一半拴在我們的腳板上。同時,西南有秦嶺之險,巴山之固,我們要在這個歷史上稱為瘴病之地的地區同殘存的國民黨軍事力量作鬥爭,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毛主席、中央軍委把這樣艱鉅而光榮的任務交給我們,是對我全軍的信任,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完成好解放大西南的任務!”
鄧小平與劉伯承同是四川人,都屬龍(劉伯承長鄧小平12歲),同是中共黨內老資格的政治家、軍事家。兩人相識較早,但兩人正式在一起工作卻是1938年初的事。1938年1 月,八路軍總部任命鄧小平為第129 師的政治委員。從此,一個是師長(司令員),一個是政治委員,一搭檔便是13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劉鄧組合可謂是最佳組合。
1986年劉伯承病逝後,鄧小平以十分沉痛的心情撰寫了《悼伯承》一文,形容他們長期共事,相知甚深,“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協調”。他說:“我比他小十多歲,性格愛好也不盡相同,但合作得很好。人們習慣地把‘劉鄧’連在一起,在我們兩人心裡,也覺得彼此難以分開。同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以鄧小平的性格,嚴肅多而言笑少,堅強彌足而情感流露甚寡。如《悼伯承》一文情感畢洩實不多見。足見鄧小平與劉伯承二人之間戰鬥友情之篤切。
在劉鄧一起共事、一起戰鬥的13年的歷程中,二人相互配合,不僅創造了輝煌的戰果,而且培養了一支聞名天下的鋼鐵隊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
劉伯承將這支隊伍稱為“四戰之軍”。
鄧小平則以一種特殊的感情和平和的口吻來形容這支部隊:“不務虛名,注意內部團結,這種做法貫穿到二野部隊整個作戰過程中。所以二野內部是非常協調的。各縱隊之間,部隊與部隊之間,人與人之間,甚至更下層一點,彼此關係都是很協調的。從戰爭一開始,每一次的具體作戰,指揮的都是各縱隊的頭頭,劉鄧沒有親自到戰場上指揮過一個具體的戰鬥行動。有的戰鬥是陳再道指揮的,有的戰鬥是陳錫聯指揮的,有的戰鬥是王近山、杜義德指揮的,也有是楊勇、蘇振華指揮的,還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