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頁)
了的歷史傷痕嘛。在轉型期中的中國,國無定型,民無共識,政無法統。在無法無天的狀態之下,一個泱泱然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往往就被屈指可數的一小撮政客和軍頭弄得河翻魚亂、民不聊生。而這些興風作浪的軍人和政客,往往也都是一些能力非凡的領袖之才。在一個有制度、上軌道的國度裡,他們往往都是些了不起的建國治世、各方面的領袖,但是在一個無法無天的社會里,他們就是害群之馬了。
就以上述這個帝制運動來說吧,那就是一個自作聰明、投機而不安分的心政客楊度,組織了一個六人幫的小政客集團,以迎合一個特大政客袁世凱的意志,庸人自擾、自以為是的幹起來的。他們原是一批了不起的人才,時未經月,便把個帝制運動在四海之內弄得風起雲湧。號稱會員萬人,分會遍及全國,但籌安會卻自始至終未開過一次大小會議。一切會務皆由楊度等三數政客,秉承袁氏意旨而操縱之。迨運動已變成一時氣候,參政院中其他政客亦急欲染指,乃一變而為‘全國請願聯合會’,原先之六君子,乃擴大為‘十三太保’。然‘請願’團體究不能改變‘國體’,乃承旨組織‘國民會議’,再躍而為‘國民代表大會’,由各省區、各行業分別選出‘國大代表’,舉行國民代表大會以投票決定,改變共和國體為君主立憲。旋又以國民代表大會召集需時,再簡化為各地區國大代表就地投票,以決定國體。如此這般,各省區,各行業(包括‘碩學通儒’)竟於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上旬,投票完畢,全體國代凡一千九百九十三人,共投同等票數,‘一致贊成(改變共和)為君主立憲國體’。據此,十二月十一日,參政院由副院長汪大燮領銜,三呼萬歲,向袁大總統恭上‘推戴書’,推戴袁某為中華帝國皇帝,並乞順天應民,早登大位,以定國基。帝制派經過三個多月的瘋狂努力,至此算是大功告成了。
【有關袁世凱帝制運動的直接和間接的史料是說不盡的。最近出版而比較全面的選輯可參閱上引‘北洋軍閥’卷二,丁,‘袁世凱統治的垮臺’,頁九一九一三四九;戊,袁世凱公牘選編(一九一二一九一四),頁一三五○一四○○。】
梁啟超、蔡鍔與袁世凱
上述故事全屬推戴者的花樣,但是被推戴者的暗室作業,又是怎麼回事呢?上節已提過,袁世凱對做皇帝的興趣自始就非常濃厚;但是茲事體大,他又是個政壇老狐狸,經驗豐富,知道後果嚴重,不敢輕試。因此對做皇帝這套玩藝兒,心理上既想之,又怕之。掉句古書,那就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上節已略有交代,他喜的是承旨者多,兒孫滿堂,如今帝制運動風起雲湧,黃袍加身在指顧之間。一個三十年前的落第秀才,竟有今日,安得不喜?此人之常情也。但袁氏畢竟是個經驗豐富的老官僚,他內心怕怕,實與喜悅同深。
袁公又怕些什麼呢?須知袁總統原是毛主席的前輩,也是個槍桿出政權主義者。他第一怕的是他自己的槍桿靠不住,袁的江山是槍桿打下的。當年幫他打天下的功臣段祺瑞、馮國璋、張勳等人如今都自成方面。仰望黃袍,各有私心。慢說他想做皇帝,就是維持個總統大位,也要時時看他們臉色。筆者在清末諸篇就已交代過,袁的北洋軍系統,一向是不用留日學生的。如今北洋系本身已漸感尾大不掉,他想另組‘模範團’作第二‘小站’,來改造北洋軍。不幸北洋系暮氣已深,無人可用,他就又想到留日學生了。他之所以千方百計要把蔡鍔從雲南調到北京,原是一石二鳥。一方面是為著削藩;另一面也預備重用這位梁啟超的得意門生、青年的蔡將軍(一八八二一九一六,時年三十二歲),以奪回軍權,徹底改造北洋系。為此,梁、蔡師徒也心知肚明,而由衷感激,並誠心誠意服從袁大總統領導。因此進步黨也就變成國民黨的死敵之擁袁政黨了。
袁世凱這項安排原是個大政治家的安排。不幸豎子成名,虎頭蛇尾,他那個錦繡江山,後來就是在段、馮、張杯葛之下,被梁、蔡師徒,一文一武打垮了的。下章再詳敘之。
列強幹擾和軍費無著
袁氏第二大怕,是怕虎視眈眈的帝國主義,尤其是日本。他怕他把民國改成帝國之後,列強拒不承認,甚或乘機混水摸魚,出兵干擾,助長地方叛亂,那他就無法應付了。近代中國史家,尤其傾向於國共兩黨的黨史家,每喜各為其主,護黨罵袁。說袁世凱勾結帝國主義,叛國賣國。因為袁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個獨夫,不像兩黨在槍桿之外,還各有其筆桿也。其實如果不存偏見的治史者,百年回顧作持平之論,在當年各帝國主義虎視眈眈,尤其是無恥的日本軍閥赤裸裸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