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第3/4 頁)
的只有一千多人、這情況確實不穩。另外,駐在大同的姜瓖本來很不可靠,據傳已與宋友亮暗中勾結。萬一姜瓖叛變,李過豈不要吃大虧?還有,山海關戰事之後,唐通的下落不明,看來多半已經投降宋友亮。唐通和姜瓖平日關係密切,倘若唐通已經投降宋友亮,則姜瓖投降宋友亮的事也就更不可免。
大家分析了當前形勢,都覺得大順的處境十分不利。現在首先要使山西全省安定下來,才能夠防備宋友亮和吳三桂前來進攻。大同是一個門戶。姜瓖如果投敵,整個晉北就落入敵人之手,太原北邊就空虛了。不惟三關不能守,太原不能守,平陽也不能守,就連千里黃河都失去了屏障,處處可渡河。
除山西之外,還要爭奪河南。倘若河南失去,不惟關中難保,甚且連三分天下也不能維持。他們一直商量到天色將明的時候,才決定宋獻策迅速趕回長安,徵集大軍,進援山西。等劉宗敏傷愈之後,讓他率領二三十萬精兵到懷慶、彰德,威脅畿南,使明軍不能南下河南,也不能進攻山西。
但是,宋友亮沒有給李自成喘息的機會,以吳三桂為先鋒的孫傳庭軍團在李自成到達太原後的第五天就攻破了固關,殺入平安州。姜鑲也正式向北京的鴻德皇帝上了降表,山西眼看難以保全,於是李自成留下陳永福鎮守太原,自己繼續西南方向逃竄。
這時,正進兵河南的宋友亮卻收到了南京來的弘光皇帝“聖旨”
且說內部的腐敗和矛盾重重,使弘光朝廷從立國之始就患上了軟骨病,他們根本無心復國,只想苟且偷安,在大順軍受挫的訊息傳來後,弘光朝廷欣喜異常五月二十六日,大學士馬士英首先上疏弘光,明確指出:欲要成就恢復明室的奇功,必須聯合天下的勢力,當今之計,僅死守長江、淮河,這只是下策,須考察天下全域性再定策略,宋友亮對恢復明室有重大作用,應對其拉籠獎賞,接濟其用,方可使之以為我用,再令江北諸將與淮上之師,聯絡宋友亮以收拾山東,方可望有恢復之勢。
馬士英見他的奏章如石沉大海,沒有迴音,過了兩日,他又寫了封奏摺詳細介紹了宋友亮,想讓弘光帝能啟用宋友亮,使其為南明效力。
弘光帝這才重視起來,他正要考慮此事,刑部侍郎賀世壽也上了一道奏疏,賀世壽指出:今日更化諮治,若肅紀綱而縝刑賞,宋友亮奮勇殺賊,拜爵方無愧色。
朱由崧哪有心思處理這件事,他指著案上的這些奏疏,問一旁的太監田成:“你看朕該怎麼辦呢?”
田成微微一驚,說道:“陛下,有老馬在您何必親自去管這些瑣屑之事?”
“也是,你讓老馬他們看著辦吧。”
於是,在馬士英的操辦下,弘光朝廷頒出了獎賞宋友亮的詔書:
宋友亮倡義討賊,雪恥除兇,功在社稷,著進封薊國公,子孫世襲。加賜坐蟒滾龍佇絲八表裡,銀二百兩,戶部撥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著督題輔臣責成沈廷楊等,並差適當官員,齎送宋友亮有功將士,令該鎮開列前來,以僥升賞,以乃獎勳忠勇至意。
封宋友亮薊國公的詔書頒出不久,又有劉澤清,劉孔昭二人上書朝廷建議應對宋友亮父子均加獎賞,弘光接受建議,傳令封宋友亮父親宋千斤為遼國公,母親宋夏氏為遼國夫人。
錢謙益等東林黨人以及史可法則提出應該先讓德王廢除帝號,然後才能談重用宋友亮。馬士英和阮大鉞則說非常時行非常事,如果宋友亮願意接受弘光皇帝的冊封,那麼要德王廢除帝號也易如反掌。結果兩派人物又開始了口水戰,但是因為馬士英大權在握,聖旨還是發了出去宋友亮把“聖旨”給了自己的岳父鴻德皇帝朱由樞,朱由樞笑問:“賢婿以為如何?”
朱由樞做夢都沒想過自己會當上皇帝,託女婿女兒的福,稀裡糊塗就坐上了皇帝寶座,自然對這個強勢的女婿言聽計從。“賢婿,你不會真要你岳父退位,再回去當個藩王吧?”
宋友亮笑道:“難道小婿會願意再打回原型當郡馬?父皇放心,只要你聽兒臣的話,兒臣保你做個安樂皇帝。”
朱由樞鬆了一口氣,“那就好~那就好~”
“只是~”宋友亮說道:“父皇不善政事,多餘政事不要過多插手,自有各部衙門的臣屬處理。還有,幾位大舅子們也得約束。”
朱由樞本來就對批閱奏章之類的事情不感冒,樂得撂挑子,於是說道:“朕向賢婿保證,絕不插手政事。幾個皇子也會盡力約束,不讓他們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來。”
宋友亮這才放心的南下河南,弘光皇帝的“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