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1/4 頁)
“可陛下想過沒有,新設一鎮要花多少銀子?重兵駐紮朝鮮又要多少銀子?如今剿滅內寇才是大明的心腹之患,至於東虜,可以給予財物,暫時議和。”楊嗣昌一拜到底,說道:“攘外必先安內!望陛下三思!”
一提到錢的問題,崇禎果然立刻就頭疼起來,國庫裡沒錢,大臣們不肯出錢,自己捨不得花錢。既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難道自己的中興之夢只能是夢?不,絕對不允許。
宋友亮正忙著料理戰後適宜,受傷的、戰死計程車兵要給予撫卹,損壞的器械需要維修,答應發放的獎賞要及時下發。
士兵陣亡了,一次性發給其家人撫卹費30兩銀子,戰士們地遺孀,每月還會發給米一石,以保證他們地家人生活無憂。這是陣亡撫卹,此外還有傷殘撫卹。發給一次性傷殘撫卹費20兩銀子,每月還補助五斗米傷殘費。
這次海陽衛的兵士,陣亡的就有三百多人,每家都發給了撫卹費。還有受傷的三百多人,其中三分之二透過治療不會留下後遺症,餘下的約一百人,就是治好了也是個殘廢,只能退役了。對於受傷殘廢的人,除傷殘撫卹外,同樣每月有幾鬥米的補助,並會安排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當宋友亮領著海陽衛的軍官們,將撫卹費和傷殘費,一家一家地發給那些家屬時,那些女人和老人,都是痛哭下跪,感謝宋大人的仁慈。旁邊眾人也是看得感動,心想為宋友亮賣命就是值得。
天主教在宋友亮離開的這階段,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兒子、丈夫平安回來的,家裡人都會在胸前划著十字,口呼上帝保佑。家裡有人戰死的,家人則會哭著說願指引他早日上天堂。
兩天以後,在海陽衛西郊外,一座忠烈園建造完畢,那裡埋著在濟南犧牲的海陽衛將士。陵園建成伊始,宋友亮就定下規矩,以後但凡海陽衛的將士戰死了,統統都要埋葬到此處。由指揮使帶領各級官員,年年祭掃一次,以示不忘先烈。
祭祀儀式由呂文洲主持,儀式開始之後,宋友亮與海陽衛各級軍官一身縞素,神情悲痛地站在陵園正中心的一根漢白玉長碑前。此碑名為海陽烈士紀念碑,碑座兩側的小碑上刻著烈士的名字、犧牲時間和地點“祭祀開始~~”呂文洲朗聲道:“向殉國烈士鞠躬行禮!”
譁~~眾人齊刷刷地彎下了腰,米歇爾、海因裡希和路德維希等歐洲人則是脫下帽子,低頭行禮“再鞠躬!”
“三鞠躬!”
慢慢的,人群中傳出了啜泣聲,慢慢彙整合了一片。
士兵們開始朝墓穴裡填土了,親手埋葬那些昔日朝夕相處的同伴,蒼涼的哀樂響起,不說旁邊那些披麻帶孝的遺孀們控制不住自己情緒,個個悲痛萬分地跪地痛哭,就是那些圍觀的人群,也是不由得流下了眼淚。
“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干犯軍令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
不知是誰第一個開始唱此歌,此歌這是戚繼光所作的《凱歌》,本來是戚繼光酒後即興所作,後來隨著戚家軍南征北戰而傳遍大明各地。只要是軍人,就沒有不會唱的,儼然成為大明朝各地軍隊的軍歌。
“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干犯軍令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宋友亮也情不自禁地開始高聲歌唱,越是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一起高聲歌唱。雄壯的歌聲慢慢匯聚成一片,遠遠向天外傳去。
葬禮之後,宋友亮發表了鼓舞人心的“化悲痛為力量”的演說,短暫的悲痛之後,海陽衛的各個生產部門立刻開足馬力,全力生產。
眼下,海陽衛各個作坊裡都採用分組合作的流水作業法,一組專門鍛造槍管與鑽膛,一組專門制扳機等其它部位,一組人最後組裝。大家都專心地做自己的事。這樣一來,將效率提升了不少,殘次率也大大降低。
還有鐵甲,無非是在板甲和鱗甲上取捨。經過仔細考慮,宋友亮決定讓大部分主力士兵穿板甲。板甲的好處是生產起來方便,做個模範,用風力風車衝壓就可以成型,適合大量裝備,又有極佳的防護效果。另外,為了將來去東北和韃子交戰,宋友亮的作坊裡也同時生產大量胖襖棉甲。這種鱗甲既保暖,又對弓箭有良好的防禦效果。
最後是戰馬問題,上次從馬賊那裡繳獲三百多匹戰馬。戰馬一天吃地糧食草料,等於是二三千人的消耗量。就算海陽衛糧食大豐收,紫花苜蓿等青飼料眾多,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