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第3/4 頁)
祖澤潤、祖澤溥、祖澤洪等人之前都投降了建奴,宋友亮攻破瀋陽的時候他們都被俘,滿以為在劫難逃,卻不料非但沒死,還因為獻城有功,繼續回到祖大壽身邊任職。其實三人對在建州的生活還是有那麼點留戀的,雖然建奴貴族們對他們還是低看一眼,但是至少皇太極很看得起他們。而且,建奴的官員比較單純,沒有明朝的官員那麼熱衷於黨爭。
祖澤潤說道:“父親,您覺得建奴就真的不行了嗎?”
祖大壽正在興頭上,被兒子這麼一問,頓時不高興地說道:“能不能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祖澤潤只能噤聲●●●●●●●面對明軍兩路大軍發起的猛烈進攻,建奴毫不意外地開始進行全面的動員,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建奴先在遼南碰得頭破血流,待到轉過頭來,遼西又變得強悍無比,關鍵時刻還窩裡反。這使得建奴損兵折將,並且喪失了往常賴以生存的物資補充。
廣寧之戰及此前幾次大戰,建奴充分品嚐到了以戰養戰的甜頭,每一次,不管是輕騎劫掠。還是大軍攻城,建奴地損失都是微乎其微。而且透過戰爭獲得的物資以及人口,不僅能彌補損失,而且還有擴充。建奴原本只是個遊牧民族,並不從事農業生產,他們需要地很多物品。譬如糧食,鹽、鐵等等,都要透過和漢民的交換獲得,而現在,透過戰爭,他們就可以在只付出微小代價的情況下。獲得所需要的這些物資。遊牧民族是天生的戰士,這在過去地歷史上已經無數次得到證明,自漢以來,中原的農業文明,始終都不曾解決這個難題,幾乎每個朝代,都是在遊牧民族不斷的攻擊之中走向衰亡。
明朝的內亂,很大程度上又是無休無止的遼東戰爭造成的。歷史上,明軍對建奴在戰場的表現,可謂拙劣到了極點,特別是遼瀋之戰以後,基本上就是被追著打。不過在這個時空,宋友亮用近代的技術,現代的軍事理念武裝的精銳,已經讓建奴吃盡了苦頭。
攻克海州之後,宋友亮兵分兩路,一路由孫傳庭率領,共計周國卿、魏大亨、賀明威、賀國賢、高進庫、董學禮、賀勇七個營的兵力在海州一代佈防,建立一道從海州開始的前沿防線。宋友亮自己則率領吳廷賓、張光、張遇留、李際遇、李信、李牟,田見秀、張鼐、劉體純、顧君恩十個營的兵力,共計三萬人,目標直指鳳凰城。只要貢獻了鳳凰城,就可以遏制建奴的糧食基地寬甸地區。那裡既是建奴較早開發的屯田區,也是打通與朝鮮的路上交通,並接應鴨綠江邊的一萬朝鮮軍進入東北境內對建奴作戰的重要通道。
面對明軍三路大軍的來犯,一番權衡利弊之後,在索尼的建議下,豪格決定放棄救援遼西和海州,效法當年努爾哈赤薩爾滸大戰的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聚集所以可以聚集的兵力,共計162個牛錄四萬八千餘人,準備在鳳凰城一帶阻擊宋友亮,與之決戰。
崇禎十五年六月十八,建奴先頭部隊鰲拜部抵達鳳凰城東北三十里的地方紮營。鰲拜是軍中宿將,知道宋友亮的部隊戰鬥力強悍,於是首先分出一部騎兵約一千人,繞到宋友亮部的後方,意圖騷擾宋的糧道。但是鰲拜失望的發現,宋友亮部本身就攜帶了大量的糧草輜重,而其餘部分則是透過沿著海岸線行軍的方式,將大批糧草物資用海船裝運。建奴騎兵再剽悍,也只能望海心嘆。
不過,鰲拜稍稍鬆了一口氣,至少鳳凰城還在自己手裡。而宋友亮則是緩慢地沿著海岸線繼續朝寬甸地區前進。
“我們必須組織這條天殺的南蠻狗~”鰲拜嚷道冷僧機說道:“宋友亮這樣沿著海邊行軍運糧,我們是難以斷其糧道的,但是我們必須阻止宋友亮去到寬甸,要是丟了寬甸,我們到了冬天就只能捱餓了。”
“阻止?怎麼阻止?”鰲拜無奈地說道:“說的輕巧。我也知道要阻止。可是南蠻子狡猾,每到一處落腳,便立刻樹立拒馬營壘,任憑我等挑戰,就是閉門不出。在行軍時,也是依長矛在外,後列火器。如果我們的騎兵靠近,就槍炮齊發,我等退卻,南蠻子也不追。”
冷僧機急道:“那就這樣看著他們去到寬甸?你不能以大軍阻在南蠻子前面嗎?”
鰲拜白了冷僧機一眼,“你也算讀過兵書的人,兵書上說不鼓堂堂之陣,說的就是不要硬碰硬的蠻打。原野野戰是我之長,我們要做的,不是讓八旗健兒們去往南蠻子的槍炮上撞,而是要引誘他們~”
冷僧機揶揄道:‘那怎麼個引誘法~”
鰲拜搖了搖頭,“一時還未有妙計~”
冷僧機不屑道:“說了好似沒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