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頁)
外人不敢進入。萬曆年間的榆園賊都不長久,遇到好年景,榆園賊就會散夥,重新化為良民。
在梁敏的領導下,榆園軍不僅利用茂密的榆園作掩護,還創造了地道戰術,他們在地下挖掘縱橫交錯的通道,長達數百里,目前的勢力範圍已經從濮州、範縣擴充套件到朝城、觀城、鄆城、城武等縣,聲勢頗為浩大。
知府多次組織地方軍隊圍剿,都落個大敗而歸,無奈之下,只好向朝廷如實稟報,請求朝廷派大軍前來圍剿。
這時,楊嗣昌推薦的新任兵部尚書傅宗龍還沒到任,楊嗣昌依舊行兵部尚書事。他對崇禎提拔宋友亮是持反對意見的,如今崇禎又借宋友亮狠狠鞭策了群臣。雖然不是針對自己個人,但是總讓楊嗣昌很鬱悶,再加上宋友亮死守濟南,使得楊嗣昌借韃子的手除掉宋學朱的借刀殺人計未遂,新仇舊恨加一起,使楊嗣昌愈加不待見宋友亮。
於是楊嗣昌發出一道公文,調派遊擊將軍宋友亮到濟南府報道,會同其他各路兵馬,一起圍剿榆園賊寇。
公文很快就到了海陽衛。與以往不同,以往軍戶們聽說要拉他們去打仗,那就跟要自己去送死沒兩樣。現在,軍戶們,尤其是新兵們卻有一種聞戰則喜的興奮。因為按照海陽衛的規矩,戰時俸祿比平時多一倍。而且打仗時,斬獲首級也有獎賞,這實在是脫貧致富的最快捷徑。
雖然皇帝賞賜自己可以擴軍到5000人,但是新兵的招募工作尚未完成。老五營之中,又有兩個營減員較大。所以宋友亮決定只帶三個整編營的兵馬即:亮字營、許字營、潘字營。再加上三個營的工夫,宋友亮實際出兵1800人。一個整編營分為50小旗、10總旗,5領隊,總數505人。按照原來的實物軍餉計算,普通小兵每人每月2石糧、小旗3石、總旗4石,領隊4石計算,一個營一個月需要發糧食1090石。後來由於海陽衛商業興旺,以及海陽衛糧價一路走低,在士兵的要求下該發貨幣軍餉。如果按照當時的市場價一石糧食一兩銀子,那麼著一個營一個月需要發餉1090兩銀子。不過好在宋友亮是按照海陽的糧價這算,所以只需要一半的價錢即545兩,因此三營軍事每月軍餉1635兩。此外工夫的軍餉是普通士兵的八成,300工夫每月需要240兩,由於是戰時,軍餉雙倍發放,即每月需要下發軍餉3750兩。如果斬獲甚多,那麼還有一筆可觀的賞賜要下發。
按照當時慣例,宋友亮奉命出兵,沿途官府,當然要供給行軍的糧草,不過宋友亮知道濟南府周圍剛被韃子燒殺一圈,要他們再出糧草,恐怕也難。所以宋友亮不打算麻煩沿途官府,糧草問題自己解決。同時宋友亮還準備一批混合入一定量高產小麥種子的糧食種子,打算分發給沿途村鎮州縣。我非但不吃你們的糧,還送種子給你們。所謂吃人的嘴軟,以後不怕你們不為我宋友亮說好話這次出征,宋友亮依舊頭戴頂插紅櫻的祥雲鐵兜鍪、身穿山文甲、腳上帶著護足和短拗靴、盔甲外罩著一件袒肩寬袍、腰裡彆著雁翎刀,騎一匹棗紅色的高頭大馬。只是手裡多了一杆長柄大刀,有些類似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雖然不一定用得上,但是功架一定要擺足。這麼一打扮,宋友亮愈加顯得威武。一副人擋殺人,神擋殺神的架勢1500戰鬥部隊已經完成了整體換裝,肉搏步兵統一穿板甲,火槍兵和炮兵穿鱗甲,工夫穿傳統的罩甲。肉搏步兵分為長矛兵和牌刀兵,長矛兵穿全身板甲,配備長矛,矛頭是三稜錐設計,殺傷力驚人,另配短劍一把。牌刀兵穿半身板甲,配刺刀(直型刀,刀頭十五公分雙面開刃)一把,直徑40公分的包鐵盾牌一面,匕首一把。火槍兵穿鱗甲,配火槍一杆,短刀一把。
海陽衛還有五百騎兵,戰馬身上也配有馬甲。這種馬甲,結構合理而完整,前面包著鐵質,後面是皮質,包括面簾、雞頸、蕩胸、馬身甲和搭後,披裹在戰馬身上,可有效地護住戰馬的頭、頸和軀幹,只有眼睛、嘴、耳朵、四肢和尾巴露在外面,最後馬甲身上還塗滿黑色的漆。此外騎兵還配有正圓形的騎兵盾牌,盾牌是木製,但是外包鐵皮,面積不大,作戰時套在騎兵的左臂上,以抵禦飛來的敵箭。騎兵由於尚在訓練階段,所以宋友亮暫時不打算讓他們參戰
【77】商業化剿匪
且說山東東昌府老範縣西街的梁敏是個武師,他開了幾個場子傳授武藝,並藉此訪友聚眾,結交英雄豪傑,準備拉桿子起義。他聽說金堤岸上有個屠戶張七,武藝好且直爽好友,就去找他。這天,梁敏來到張七的肉案前要買二斤肉,張七一刀割給他一塊肉,並伸手要錢,梁敏掏了半天,給他一枚銅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