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世襲(大嵩衛)指揮鎮舞誥封武略將軍。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行祥’金額,懸匾穀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練之秧歌,舞唱於庭,其樂融融”。這是有關海陽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當時已有秧歌活動於今海陽鳳城。據上所述,海陽秧歌是源於漢,創於明,興於大嵩衛城。
海陽秧歌結構嚴謹,秧歌隊分指揮、演員、樂隊三部分組成。演員分男女演員兩種,人數多則幾十人。男演員叫”花鼓”,一般由16至24名男青年組成。貨郎與翠花是表現鄉間小商人走街串巷、村姑娘挑買小百貨的生活情節。醜婆則是鄉間老婦扮相,傻小是頑皮孩童扮相,兩人在秧歌表演中不受限,可隨意跑動,逗鬧嬉笑,取悅觀眾。扮老頭、老婆的表演者隨秧歌隊跑場,並指揮樂大夫點報表演節目。海陽秧歌的演出步驟有:拜進、拜出,串街、走大陣,耍小場、跑陣式,演場。”拜進”與”拜出”主要是用於秧歌隊與接受單位的聯絡和告別;而顯示秧歌隊陣容、技藝和進入表演場地開闢表演區域、拉大場的表演叫”串街”、”走大陣”;”耍小場”和”跑陣式”為秧歌隊中幾種角色的重複表演和各種圖案變換的默契配合,猶如眾星捧月;”演場”則是以上幾種形式的”煞板收勢”。秧歌隊按逆時針方向走大圓場,指揮樂大夫舞至中間點報節目,各種秧歌小戲舞蹈節目依次亮相表演,其他演員蹲地小憩。
雖然扭秧歌的人都穿著舊襖子,但是他們各個興高采烈,一些新來的戶民和僱工不是海陽當地人,不會扭秧歌,但是受海陽人的感染,也一起手舞足蹈起來。
有些老頭老太更是喜極而泣,說道:”以前肚子都吃不飽,有多少年沒扭這秧歌了。如今託宋公子的福~~~”
崇禎十年二月農曆新年,海陽所象開了集市一般熱鬧非凡,堡內堡外到處擺滿了圓桌和方桌。堡中心的空地上,十口大鍋一字排開,每口鍋裡熱氣騰騰,把個小小的海陽所弄得水汽繚繞,好似仙境。鍋裡的肉香飄出十里八地,惹得人口水直流。千戶所裡從宋千斤開始,各級官員都拿出一些體己銀子和自己存糧,麥粉、蔬菜和禽肉源源不斷地運到廚房,剛堆成一座小山,一轉眼的功夫就又塌了下去宋千斤在海陽所擺下流水席,只要是海陽所的人,不管是僱工還是軍戶,都可以坐下就吃,吃完就走。第一批來吃喝的,是負責在周圍警戒的軍士。這些海陽所的兵丁好幾年沒沾到肉味了,有人吃得狼狽起來,把褲腰帶鬆了又松,臨走還不忘往懷裡塞幾個麥餅或是藏一塊肉的。有的老軍戶一輩子都沒吃過這樣的大席面,剛放下筷子,出去解個手,手也不洗回來接著吃。
負責這次宴席的是孫和鬥與沈履素,這二人都是見過大場面的,用沈履素的話說,當年他們沈家長輩做大壽,客人比這多多了。幾千人的大席面,在孫沈二人的張羅安排下忙而不亂,井井有條。
宴席開始的第一天還算可以,到了第二天情況就有些不對了。因為海陽所的流水席是見者有份,許多附近屯堡的軍戶也紛紛過來打秋風。起初是一個兩個。後來拖家帶口,再後來是二三十人的過來。有的人吃過第一輪之後,出去轉個圈子,撒泡尿、拉泡屎之後繼續來吃第二輪孫和鬥看著忙到腳都快用上,卻還是來不及的廚師們,心裡也著急,他對沈履素說道:”這是宋公子重用咱們一來,咱們辦的第一件大事,要是讓席面上斷了菜,讓吃客幹看。那咱們辦事不利是小,宋家和諸千戶、百戶,尤其是宋公子臉上無光~~”
沈履素哈哈一笑,說道:”以前咱們沈家太老爺大壽,也有不少混吃混喝的,我有辦法對付~”說著沈履素讓人弄來一大桶朱漆,把朱漆暗中塗在碗底,只要你端過碗,手上就一定會佔到紅色的朱漆。當時的人可沒有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粗野軍漢和鄉民更是如此。所以,你吃過一番之後下次再來,站崗的兵丁見了就會把你攔下“怎麼著?又來啊?在外面候著~消消食再說~讓還沒吃上的先來~~”
這招果然管用,每次放人進場吃酒席,都有少則十來個,多則幾十個人讓把門的兵丁攔下。雖然被攔在門外的人免不了被人一番鬨笑,但是他們卻也不介意,甚至還炫耀道:”老子這輩子也算吃過十幾個菜的大席面了~~”
在千戶所宅邸裡,宋千斤與姜、許二位副千戶以及一干鎮撫、百戶正在推杯換盞。姜懷仁忽然問道:”大人,怎麼不見少爺啊~~”
宋千斤帶著幾分酒醉,笑道:”我那兒子去ru山寨請我妹子和妹夫去了~~咱們喝咱們的~”
張貴山笑著舉起酒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