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部分(第4/4 頁)
預料到的境地。
大清,或者說北洋,它根本就沒想到黃海大海戰會敗的如此之慘,從前沒放在眼裡的小日本,居然給了自己狠狠的一口,直接把自己咬殘了!
直隸總督、北洋‘教父’的李鴻章在接到丁汝昌的戰報後。吐血三升,當場暈厥過去。
據說暈倒之前還大罵丁汝昌負他!
其實,也虧得李鴻章不曉得真相,假如他知道這個戰果還算好的,不管怎麼說。北洋至少還擊沉了日本三艘軍艦,使得對方沒法自稱‘完勝’,不曉得他會不會當場氣死過去。
而日本方面也很鬱悶,沒有如原本歷史上一舉擊潰北洋,取得‘完勝’,就意味著他們沒法肆無忌憚地利用軍艦來向朝鮮運兵,以至於朝鮮戰場的戰事並沒有如預計中進展的那般順利。
朝鮮半島的陸地戰拖的越久,對日本來說,軍費的負擔就越重!
這不,從黃海大海戰結束後開始,整整一個星期,日軍的耗費就讓節衣縮食的天皇嚇得臉色青紫,胃酸膽汁都要嘔出來了。
明治天皇怎都沒有想到,這才開仗了不到一個月,自己貴為擁有四島之地的一國君主,居然快破產了!
這一刻,發起了‘國戰’的明治天皇才真正明白,什麼叫做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黃海海戰的勝利者還是日本,但日本為何會比歷史上窘迫這麼多呢?
我們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黃海大海戰未竟全功、未取得‘完勝’的緣故。
原本的歷史,日本一是完勝,二是有英國等列強觀察團在旁,可以在戰爭結束後,利用戰果,立即對清廷施壓。
施壓的好處很多,最明顯的有三個,一個是讓大清朝廷產生恐慌,進而影響到朝鮮戰場上的大清步兵,削弱他們計程車氣。
第二個,日本可以藉此進行戰爭訛詐,逼迫清廷先籌集一筆款項賠給自己,緩解軍費壓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日本可以利用這場大勝,向歐洲列強的銀行提出貸款請求,用貸款幫他們將甲午戰爭繼續下去,用戰爭紅利來滿足那些放貸銀行的饕餮胃口。
可是現在,由於龍灝的出現,這些原本對日本有利的條件一個都沒有了。
沒有期望中的大勝,得到的反而是三艘軍艦沉沒的壞訊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