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藏後,話顯然比以前多了不少。
“那他要再自己回來呢?”
“應該不會,這塊玉在那裡放了千年,想必有特殊的方法讓他呆在那裡。如果你能到現場學了那種方法,自己把這塊玉帶回家也不是不可能。”
“未必吧?”老劉頭這時也開口了。“秦先生,你看看這裡”
老劉頭拿過玉,用手指了指與邊沿的泥印子。
“你們”秦戈拿過玉,找出放大鏡仔細看了看,眉頭緊皺。
“秦先生,你號稱是古玉的專家,難道沒聽說過玉碹這種東西?”老劉頭無精打采的問道。
“玉碹?”秦戈滿目懷疑,把玉拿到視窗,映著太陽光看了又看。“高明”秦戈喃喃道,這塊玉為不規則的圓方形狀,大小與煙盒差不多,但僅有煙盒的三分之一厚,顯然以前是一塊整玉,而後被做成玉碹的。
所謂玉碹,便是在整塊玉的側面開一道很細的縫隙,然後用特殊工具研磨到玉的內部,並在不可視的條件下在玉的內部雕刻上一層薄薄的畫面或字,然後用玉粉填回縫隙,最後用特殊材料封口,表面上看,這還是一塊美玉,而側面的縫隙,很可能就被忽視成了日久的泥漬。這種絕技始於春秋,相傳絕於唐末。
“這裡面寫了些什麼?”
“這個問題得你自己回答,我們對古代玉器沒有研究!”這老劉頭誓死與秦戈幹上了。
之所以連秦戈都沒看出來這塊玉其實是玉碹,就是因為這東西實在是太冷門了,根據《茅山術志》記載,中國第一個玉碹出現在戰國,最初是作為一種工藝品的形式存在的,到漢末戰亂時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傳遞秘密情報的方式(並不是所有的玉碹都是用絕世美玉製成,大部分傳遞情報的玉屬於稀鬆平常的雜玉,古代人習慣往身上掛玉,就如同現代人帶手錶一樣正常,在這種習俗的隱蔽下,大部分軍事情報借玉碹得以安全傳播,有的玉碹甚至能夠做在一枚銅錢大的雜玉中,指甲蓋大的地方甚至可以繪出一幅地圖),由於每次製作玉碹都屬於機密的軍事情報,所以一位“碹匠”被利用過一段時間後便會被秘密處死,後來一些掌握“碹技”的人被迫隱姓埋名,直至大唐盛世,這一絕技才又重現江湖,唐朝宮廷被這一銷聲匿跡已久的絕技所折服,便將這種絕技納為宮廷御用,有了宮廷的優厚待遇,這些匠人們便開始僅將這種秘技傳於自家後代,且傳男不傳女,以避免外人搶自己的飯碗,這最終也導致了這門絕學的失傳。
在“碹術”得到貴族追捧的唐朝,茅山教的高人曾經結合眾閣祖師發明的殄文發明了以玉碹為載體的“引魂法(中國農村,常有小孩子容易丟魂這麼一說,有些孩子在沒經歷任何外界打擊的情況下,忽然失去知覺人事不省,但脈搏、呼吸都正常,此時家裡人便會認為孩子丟了魂,一般情況下請個巫婆神漢招魂即可治癒,但也有些孩子例如達官貴人的後嗣,由於體弱,經常性的丟魂,所以大人便給孩子佩戴琢有殄文的玉碹,以杜絕丟魂現象的發生,直至孩子長大成人。當然,能享受這種待遇的大多是朝廷顯貴,平常老百姓家弄不起那東西。)”,在眾閣教的傳世秘籍《眾閣真言》與《茅山圖志》中對此均有詳細描述,這也正是老劉頭之所以能認出此為玉碹的原因。
而在唐朝後期,這種方法又被沿用到陪葬、祭祀等方面,甚至用在墓局與陣法上,有的高人甚至直接將死玉製為玉碹,將殄文或咒文琢於其內,將惡鬼畜牲封禁於其中,在剛剛得知這是塊玉碹的時候,張國忠也曾有把玉切開看個究竟的想法,但出於安全考慮,老劉頭還是沒有這麼做,因為馬真人似乎吃過殄文的虧,曾反覆教導自己:唐朝後期的玉碹內大多琢有殄文或咒文,都不是善茬。而以這塊玉器的大小以及表面隱約的猰貐(又稱為“窫窳”,古代傳說中人面龍身的邪獸,喜食人)花紋來看,絕對不是給孩子戴著招魂用的,所以出於安全考慮,老劉頭還是選擇觀察。而此刻在得知這是一塊“毒玉”後,便更是慶幸自己當初沒受張國忠蠱惑把玉割開,否則不定會招來什麼棘手的東西。
“你不知道這是玉碹?”張國忠奇怪道,他本以為秦戈這個古玉專家能給自己一點答覆的。
“我能不能看看裡面是什麼?”秦戈並不在乎自己的疏忽,言外之意想切開玉碹。
“要是能看,我早就看了。不過你要看的話也可以,等我和國忠回大陸以後,你愛怎麼看怎麼看”老劉頭輕蔑的說。此刻秦戈也沉默了,盯著老劉頭和張國忠看了一陣,“如果我說,在不破壞這塊玉的情況下,一樣能看呢?”此刻張國忠和老劉頭都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