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對李隊長和李大明女兒的歉意,張國忠回到了城裡。找個了機會把自己在農村的經歷原原本本的跟爺爺說了一遍,他爺爺聽完一皺眉,“有那麼利害?”“就這麼利害!最後連笤帚棍一樣粗的麻繩都差點掙斷。”“以後少惹這種事!我年輕時候跟你一樣天不怕地不怕,吃了不少虧。那東西不是咱們凡夫俗子能斗的過的!”爺爺搖搖頭,回閣樓去了。
然而張國忠的思想卻久久不能平靜。從農村回來的第二天,一份瞎編的批判文章交到了革委會。文章中,張國忠教導村民相信科學,好多神漢巫婆治不好的病人,張國忠帶著大夫過去,打了一針就好了,《茅山圖志》上寫的東西用到村民身上根本不管用,誤人誤己,最後還是醫生運用科學救人等等,文章中,張國忠以無產階級科學史者的身份拯救了被封建迷信毒害的廣大村民,而那本代表封建迷信思想的《茅山圖志》,理所當然地成了社會主義祖國的大毒瘤。
文章受到了校革委會領導的表揚,還要推薦到市裡。在文章中,那本《茅山圖志》被張國忠當眾燒燬,象徵著偉大的無產階級科學觀最終戰勝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此時已經是1968年春天,更大規模的運動迫使全社會陷入混亂狀態,白天,張國忠像往常一樣出去打砸搶,搞運動,晚上便回家,偷偷學習這本《茅山圖志》,這期間,從不少老知識分子家中又抄出不少老書,甚至包括一本儲存完好的民國版《康熙字典》和鉛印版的《白話易經》,這對張國忠研究這本以古文為主的《茅山圖志》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做用。
一晃一年過去了,張國忠對於《茅山圖志》的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很多方式方法都已經掌握了,不少以前摸不著頭腦的東西,藉助一些抄家抄出來的古書,也都能個現實裡的物品對上號了,這時張國忠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一天能學出點真本事,去救救那個李大明,那李大明家實在窮的太離譜了。
文革時期誰家都窮了吧唧的,尤其是張國忠家,父親當初受爺爺牽連被廠裡開除了,母親給一家鞋墊廠看倉庫,一個月17塊錢,張國忠參加工作時間不長,一個月20塊錢工資,張國忠還有個弟弟念高三,全家加在一起,一個月37塊錢養活5口人,如果誰家窮的連張國忠都看不下去了,那是真窮。
這天,張國忠他媽用報紙包了兩雙鞋墊回家,說是廠裡發的,對鞋墊,張國忠倒沒什麼興趣,但報紙上的字卻引起了張國忠的注意。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這是毛主席的號召,不過在張國忠的眼裡,這是一個名正言順去農村的機會,那裡有更多的怪事,也有助於自己學習《茅山圖志》。
對於張國忠去農村的事,家裡本來是強烈反對,但張國忠跟校革委會主任關係不錯,把念高三的弟弟安排到學校上班了,算是頂替自己,反正弟弟上學的高中早就停課了,稍微有點真才實學的老師基本也都被打倒了,這種高中上與不上沒啥區別。雖說過去的頂替制度都是兒子頂老子,但在那個亂哄哄的年代,校長就是個挨鬥的活靶子,革委會才是大哥大,什麼事主任點頭,也便沒什麼人反對了。經濟問題解決了,家裡也就不怎麼管了,畢竟收入沒怎麼少,卻少了一張吃飯的嘴。於是,張國忠收拾了幾件衣服,拿著該拿的書,以一名知青的身份,和一群十五六歲的禿小子一起下了鄉,而張國忠去的地方,正是李村。
第六章 河堤
其實張國忠去小站,還是有一定私心的,在文革時期,吃是人們永恆的追求,不知道為什麼,那個年代的人為什麼都那麼能吃,尤其是農村下地幹活的勞動力,不管是辦喜事吃酒席,還是中午在地頭上吃棒子麵餑餑,從來就沒有發自內心的拍著肚子說“我吃飽了”的時候。有多少吃多少,來者不拒,永遠不飽。
一年前,李隊長家的土豆燉雞和辣椒炒雞蛋,在張國忠而言簡直就有若昨天,在張國忠印象裡,小站是個富庶的地方,遍地良田,家家雞鴨成群,肉不敢說,但至少每天都能吃到雞蛋,還有那香噴噴的大米飯,天津小站稻可是全國有名,在舊社會,那是給皇上吃的貢米。
然而,當張國忠真正以一名知青,而不是市裡派來的神漢身份,再次踏足李村時,心徹底碎了。
這裡真正種稻米的莊稼地少的可憐,放眼望去,統統是一望無際的玉米棒子和高粱,讓人偷都懶得偷。除了在李隊長家辦的“歡迎知識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