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部分(第3/4 頁)
的利弊。
使用簡便自然很好,但是一旦被不法之徒濫用,造成紙幣的泛濫,那對於整個大唐經濟的打擊不可謂不大。
特別是經過李建成解說,經濟膨脹的問題,更是讓幾人心驚肉跳。本以為假幣的產生很嚴重的幾人,在聽過李建成的述說才明白,問題不僅僅是他們想的那一些。
“大哥,如果我們將大唐境內所有造紙的作坊統一管理,那不就可以從根源上杜絕這種現象?”李秀寧皺眉思考良久,激動的說到。
李建成先是眼睛一亮,隨後又再次暗了下來,“可以是可以,但是倘若其他勢力插手,那就不好控制了。”
“太子殿下,臣以為可以現在長安城內施行紙幣政策。我們慢慢發現其中的漏洞,而後加以改善,隨後再向長安周邊城鎮擴散,最後蔓延至整個大唐。”唐儉也提出個很有建設性的做法,李建成想想也是。
紙幣與糧食這些東西不同,想想民國時期,為了挽救經濟蔣委員長每日每夜毫不停歇的發行紙幣,結果造成了一袋紙幣只能換一盒火柴的後果,即使是在美國政府的干預之下,依然沒有起色。
最終,蔣委員長的國民政府黯然收場,帶著敗軍離開大陸,龜縮在臺灣島上。
因此,在如此情況之下,唐儉的提議確實很合理,先從小範圍開始試驗,最終輻射至整個大唐勢力。
許久沒有說話的李淵也跟著發話,他的話讓李建成又是一陣高興。
“成兒,你可以去問問魯妙子大師,看他是否有什麼辦法想出他人無法仿造的方法。”
聽到此話,李建成眼睛異常閃亮,自己怎麼把大唐這個偉大的多項專家給忘記了,想必有他的幫助,一定可以想出一種區別真假幣的方法。
李建成終於知道人多力量大的好處,困擾自己的問題,卻在幾人的努力之下,片刻之間解決。雖然這些問題難度不大,但是讓他一人來解決,可能要思考良久,可能還不一定適用。
“大哥,那錢莊又是什麼意思呢?”從開始一直聆聽到現在的李世民,終於在紙幣的事情討論完畢之後發話了。
對於李世民,裴寂等幾個大臣也是很滿意的。
之前在太原之時,李建成鮮少在家,因此裴寂、唐儉等幾個大臣最常接觸的就是李世民。對於李世民的能力,還有氣質都是深感滿意,在他們看來,李世民成為下一任的皇位繼任者是板上釘釘的事,雖然他的上面還有一個李建成。
然而,經過今日的接觸,他們才發現,真正驚才豔豔的卻是李建成這個長子,李世民與的能力與之一比,卻是黯然失色。
如此,下一任的皇位繼承人卻是有了變化。不過,這些卻不是他們能夠管的,帝皇家的事,他們不想也不敢管。
“錢莊,顧名思義就是讓百姓儲存錢幣的地方。”
錢莊的起源卻是要追溯到明朝時期。
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大明寶鈔貶值,政府放鬆用銀禁令,銀錢公開流通。此後幾代,由於私錢龐雜,銅錢輕重不一,成色各異,制錢、私錢、白錢三者之間的比價差異大,變動多,兌換業更為發達。
如嘉靖時大開鑄爐,錢幣名類繁多,單是制錢就有金背、旋邊等幾十種名目。在此情況下,販賣銅錢和私鑄私熔更多,乃出現若干專營銅錢兌換的金融組織,稱為錢店,又叫錢鋪、錢莊、兌店、錢肆、錢桌或錢攤。
嘉靖八年(1592),私販銅錢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販賣銅錢。導致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的錢桌、錢鋪等“私相結約,各閉錢市,以致物價翔踴”。明萬曆五年(1577),龐尚鵬奏準設立錢鋪,是為錢鋪法定之始,以市鎮中殷實戶充任,隨其資金多寡,向官府買進位制錢,以通交易。
從錢鋪發展到錢莊,開始的時候,許多錢莊並非單純做銀錢兌換,往往兼營其他行業。如上海錢莊的鼻祖為“浙江紹興人”,傳說“乾隆年間他在南市老城廂開設炭棧兼做銀錢兌換生意”;寧波錢業鼻祖稱“方七”者,原是個鞋匠。又如南京、九江錢莊有“兼做彩票”者;樂平地方有“布店兼營者”;在南昌、上海有些錢莊因兼營米業又稱“錢米店”。
明末,錢莊已成為一種獨立經營的金融組織,不僅經營兌換,還辦放款,供給簽發帖子取款的便利,原來在兩地聯號匯兌的會票,也成為錢莊發行有鈔票性質的信用流通工具。此外,若干小規模的兌錢鋪、錢米鋪等,在農村相當活躍。隨著錢莊的發展、家數增多,到清朝各地先後出現了錢莊的行會組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