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康腸粘膜的傷害,效果得到提高。
外科醫療技術:剔除咽喉異物與治療疣的技術,在綜合性醫書裡已有了較確切的論述,由此可以證明這些技術已為普通醫學家所掌握。例如:小兒科專著《小兒衛生總徽論方》的有關部分,所記述的外科醫療技術就有上述特點。在《千金要方》多處記載運用有血清免疫法思想的治療癤病的基礎上,被髮展改進而用以治療疣症。其方法是“以針或小刀於決疣子四面微微血出,取患瘡人瘡中膿汁傅之,莫得近水,三日外膿潰,其根動自落”,又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改進孫思邈用磁石吸取咽部鐵釘、針等異物的方法,改口含為鑽磁石孔竅以線穿系,從而不但提高了成功率,而且大大增加了安全性。小兒科集大成的專著《幼幼新書》(1150)卷39,不但收錄了孫思邈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的相似方法。該書所引用《聖惠方》(992)剔除誤吞魚鉤不出的醫療技術。一法要求繩猶在手中者,莫引之。,稍稍令推至鉤處,小小引之則出。一法強呼叫琥珀珠貫鉤繩上,推令前入至鉤所,又復推以牽引出矣,如此醫療技術在綜合性醫書的廣泛引用,說明該法已比較普遍為醫家所掌握。
四)麻沸技術的發展:兩宋時期的外科手術,特別是較大手術已有逐漸衰退之勢,保守療法已日漸發展。但是由外科手術發展而興起的麻沸技術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滯,相反由於化膿性瘢痕灸法的興起,整骨手術的進步,麻沸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竇材《扁鵲心書》(1146)所記之睡聖散即其代表,方法是“人難忍艾火灸湧,服此則昏不知痛,亦不傷人,山茄花(即曼陀羅花)、火麻花,共為末。每服三錢,小兒只一錢,一服即昏睡”。
此外,在《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一書中,還正確指出小兒臍風與成人之破傷風是同一種疾病,這就把人們對破傷風的認識提到新的高度。
五)面板病的認識:隨著醫學理論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經驗愈益豐富,對許多面板病的認識更趨深入,對隋唐時期某些面板病名繁複混雜之狀況提出了新的分類見解,進一步提高了診斷治療水平。
1、面板結核:狼瘻、蠔瘻相當於結核性初瘡或為尋常性狼瘡;蠐螬瘻類似於疣狀面板結核;鼠瘻、瘰癧相當於瘰癧性面板結核:《聖濟總錄》在分類論述上雖多沿襲前說,但其“瘰癧門”總論則強調了以下觀點:“瘰癧者,其癧本多因患怒氣道,憂思恐懼,或改良有蟲鼠餘毒;或風熱邪氣,客於肌肉,隨虛停結;或在頸項,或在胸肌,累累相連者是也。”所論情感憂懼、飲食餘毒、風熱邪氣等病因,是在前人基礎上的提高。宋。陳無擇之《三因極——病證方論》論及瘰癧證治,則對前人之分類和解說提出異議,他認為“此往往是三陽傳諸陰經方有之,若本髒髮,未必有是,學者知之。”(引號內醫論均見:宋陳言《三因極。病證方論》卷15,P204,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年),陳無擇對本病的理角和不同看法產生一定影響。而嚴用和《重訂嚴氏濟生方》,則著重根據患者情感體質及具體病症進行辨證施治。
2、諸癬:兩宋時期《太平聖惠方》和《聖濟總錄》論述諸癬,基本上仍沿襲《諸病源候論》的論點,但分類已較簡化。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白癬”。陳無擇則提出:“見癬種類亦多,雖以面板氣血凝滯所為,或有風溼轉成者;或為人傳染得之者,種狀不同,治之各有方,”是分為三種情況論其證治,宋代方書《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以及《和劑局方》等,均含有大量面板病的治療方藥。反映了治療經驗更趨豐富。
三、骨傷科
兩宋時期,太醫局始設瘡腫兼折瘍科,骨傷科正式與外科瘡腫並列為醫學一門分科。隨著這一時期解剖學的發展,骨傷科理論和臨床診療均有較大發展。
一)創傷骨科解剖生理的進步
兩宋時期由於對人體骨骼系統解剖、生理認識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對骨創傷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聖濟總錄》在“針灸門”記錄了長幹骨相扁狀骨骨髓的多少,在“傷折門”中,更進一步明確提出四肢的運動功能,必須依靠筋肉和骨骼的“聯結纏固”,如果喪失這種正常的“聯續纏固”,就會喪失功能。公元1247年,宋慧在《洗冤集錄》裡,記錄了人體骨骼系統的結構,並對人體的主要關節,上下骨的關係,脊椎骨、尺橈骨、脛腓骨、膝關節,包括半月板等構造,都有了較實際的描寫。解剖學知識的進步,指導了骨折脫位的診斷和治療。
二)創傷骨科診斷學的進步
檢查及危重創傷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