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部分(第3/4 頁)
重新調整了君主專制的國家機構,把軍隊的統率權集中於中央,朝鮮王朝初期實行“科田法”制度,把全國土地按等級分授給文武兩班,並規定可以世襲,使“私田”進一步趨於私有,朝鮮世宗時期國力達到極盛,經過數十年開疆拓土,朝鮮終於形成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的北部疆域。
十五世紀中葉以後,地主階級利用各種手段兼併土地,擴大私田,殘酷地進行高利貸盤剝,引起農民不斷反抗,另一方面統治階級內部黨爭激烈,士禍不斷,矛盾日益尖銳,國力也逐漸衰落,一五九二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二十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一五九八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援朝戰爭”一六一八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一六二三年,朝鮮擅自廢國王李琿立新君,明登萊巡撫袁可立主張“待中國更立”一六三六年,清軍攻佔朝鮮,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屬國,一八六三年,朝鮮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朝鮮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燬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一八七三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韓國進入近代史時期。
一八八二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爆發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和漢城市民燒燬日本公使館,攻入王宮,閔妃化裝成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一八八四年朝鮮發生甲申政變,日本透過這一事件在《中日天津條約》中取得了在朝鮮與中國對等的權利。
一八九四年,朝鮮發生甲午農民戰爭,朝鮮王朝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藉口趁機於七月六日在仁川登陸,攻佔漢城王宮,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八月四日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豐島的中國軍隊,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係。
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一八九七年,朝鮮高宗在俄國支援下,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國號為“韓”一九零四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第二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一九零六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一九零七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一九零九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一九四五年二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共同託管,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解放,美國和蘇聯隨即改變計劃,商定以北緯三十八度為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三八線)同時,蘇聯、美國兩國軍隊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南半部,朝鮮半島從此處於分裂狀態,在美蘇的各自支援下,朝鮮半島南部於一九四八年八月成立大韓民國,朝鮮半島北部於一九四八年九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一九四八年十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人民主義共和國政府,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鮮率先入侵韓國,導致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韓國軍隊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面臨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在這時,朝鮮領導人向中國政府請求支援,同年十月十九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幫助朝鮮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經過反覆的拉鋸戰以後,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美國被迫與朝中方面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雙方最終決定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軍隊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以監察朝韓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一九五三年十月一日,美國和韓國共同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美國長期在韓國駐軍至今,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六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