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國破家亡。
太多的假設沒有意義。但我總是固執地想,假如當時殷紂王(子辛)的政策真的得到施行,他的思想得到普遍認同,那麼後來的中國會怎樣呢?歷史會不會少有很多戰爭和血腥呢?
然而周武王的誹謗畢竟不能完全掩蓋事實真相,他所做的一切還是留下了太多的破綻,也因此遭到了後世學真們的許多抨擊。
【以下為本文歷史背景的參考資料】
早自春秋以來,不少君臣將相、帝王偉人、專家學者就不斷為受辛鳴冤不平。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說:“紂(受)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之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見《論語…子張篇》)。”意思是說:“帝辛到底怎樣壞,其實不是象傳說的那樣歷害,與其他君王相比,只要他有錯,天下的惡事恐怕就都歸他了。”
宋朝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帝辛大造宮殿,建造酒池肉林,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忠良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就是紂的罪惡,桀紂不分,這些都是把桀的罪加於帝辛。”
《史記》謂帝辛“重刑辟、有炮格(同炮烙)之法。”以及“脯鄂侯屍、剖比干心”等。之後,世人憑藉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對帝辛的偏見流傳離奇,稱受德為暴君,似是殺人惡魔。
到了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獻奏孔安國傳《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二十五篇,又為暴君說增添所謂西周時代的文獻依據。
但事實上,居住在朝歌城中的老百姓在世世代代流傳的故事中,不乏對帝辛曾經有過的功績和英姿的稱頌。“殷(商)朝六七賢聖君故都”碑的豎立,就成為了清朝順治年間的一大壯舉,當地百姓無不歡悅。
如今,為保護殷都朝歌之物證,淇縣有關部門將此碑移立到了摘星臺公園內。朝歌是故都、是陪都的爭論,似乎隨著安陽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而嘎然止聲,但人們仍寄希望於歷史遺留在地下的文物能有新的發掘與發現,因為在歷史發展程序中,人們對歷史總是會有新的發現。
【籙騎士的編者按】
一、拜託各位不要從小說和野史裡找歷史證據,太不嚴肅了,真對歷史感興趣不妨去從史記以前的中華文獻去尋求考證,司馬遷在獄中寫史記,缺少許多實地考證,所以他的歷史書是不可全信的。
二、、帝辛(紂王)是商末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他的失敗在於,改革政策傷害了“百姓(指貴族,平民沒姓氏)利益”最後落得國破家亡,至於後世這些罪名,都是小人姬發和謗臣姜尚之流嫁禍的,為了掩蓋事實真相,姬發還下令,焚燬了商朝歷代的歷史文獻,殘殺商朝所有的讀書人(放心,那時讀書人不多!),姬發為了掩蓋自己謀反的汙點,還下令把商朝的歷代皇帝都稱之為“王”,這樣周王和紂王之爭就從大逆不道的君臣之爭,變成了平等爭天下。
三、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尚書》中的《周書》部分,有一篇記錄周武王伐紂的誓師詞叫《牧誓》,那裡面列舉了殷紂王的三條罪狀:一、只聽信婦人之言。二、對祭祀這樣的大事不聞不問。三、對自己的族人親戚不加重用,反而對那些在周邊地區獲罪逃亡過來的人予以重任,擾亂商朝的政治。
【牧誓譯文節選】(想看原文的去網上搜尋)
“母雞早晨不打鳴,如果誰家的母雞早晨打了鳴
這個家就預定要衰落下去,
如今的商紂王,只是聽信美女妲己的話語
不聞不問,甚至輕蔑地拋棄對祖先的祭禮
拋棄了他作為先王的後裔
不任用同宗的後輩和兄弟
而對四面八方的逃犯和罪人,
十分的仰慕和尊敬,以他們為師,
虛心向這些人學習,信任提拔和任用之,
讓他們當上大夫或卿士
讓他們殘暴虐待百姓(指貴族,秦以前平民沒姓氏)
在商朝國邦胡作非為,
現在我姬發要恭敬地按上天的意志,
來討伐商紂”
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才恢復了皇帝的稱號,其實皇帝在商朝就有了,秦始皇並非始皇帝!只是周武王不想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所以才下令坑殺商朝文人,燒燬商朝太廟和民間的一切文獻記載,致使我們今天的人只能看到周朝以後的中華皇朝政治和歷史,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也只是效法周武王罷了,並把此舉成為聖人做的事。
第一卷 千古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