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4/4 頁)
好在範津瞭解主家性格,悄聲在鄭鈺銘旁邊解說,告訴鄭鈺銘這兩童子不會被死祭,祭祀過後,這兩兒童會被收養入王族,代表王族在祭廟供奉祖先。
鄭鈺銘聽了範津的解釋,噁心感才慢慢散去。百姓視家中孩童被選上為無上榮耀,每到大祭祀活動,平民都爭先恐後讓自己幼童參選。他們的孩子一旦選上,意味著孩子以後就會成為王族之人,他們的地位也相應得到提高。就是範津,言語中還有選中孩童很幸運的意思。
祭祀結束回了行館,鄭鈺銘和範津再談及此事,冷笑著問範津,為什麼這樣無上光榮的事情,都是平民百姓獻自己的孩子呢?為什麼王公貴族不獻出自己幼童?為什麼要規定童子收養進王族得一輩子不婚?不準童男童女婚配不就是防止混淆貴族血脈嗎?貴族們只不過用了顆看得見,吃不著的甜棗誘惑了百姓而已。
範津當時就愣住,開始思考問題的真相,也是從這時起,這個原來只識百字的口技藝人,開始學著思考問題,追求每件事物發生的起源和目的。這些都是後話。
鄭鈺銘和楚朝輝參加過幾次祭祀活動後,對祭祀就沒什麼興趣了。祭祀再隆重,祭祀程式再繁瑣好看,都是為了統治的需要。
折騰了一個多時辰,祭祀活動才結束,儀式結束後,侍者侍女們把祭臺清理了一下,重新擺上了祭案。
吳王用把小刀割破小指,讓鮮血滴在一個放有清水的銅盆內,率先朝天盟誓,盟誓內容是他以後將讓太子昭繼承王位,公子雍邑東海之濱,公子光食蔚山達城,兄弟間必須相親相愛,同心協力。希望祖先保佑和監督,違者將受天譴。
吳王血盟後,太子昭,公子光、公子雍三兄弟依次上前血誓,接下來就西侯領頭,帶著封主和王公貴族血盟,表示遵守和維護吳王的血誓,如果違約,都將招來天譴,為世人不容。
參加祭祀活動的貴族們,除了遊歷各國的名士王頡一行不用參加盟約,其他人全都出了血,當然,女人是沒資格上前盟約的,後宮的女人們只能靜靜站在祭臺旁。
盟誓結束,吳王蒼老的面孔放鬆下來,他有種卸下重擔的感覺,而太子昭,神色飛揚,看著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