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第2/4 頁)
“對,就如貴國太子為美人衝冠一怒,我吳軍為百姓也不惜一戰,這是衛王應有報應!”楚朝輝義正言辭。
“。。。。”武銑無言,他想反駁楚朝輝,可是反駁了吳國為商人出兵,下面肯定是吳國質疑趙軒的綠帽子。
“咽喉口城池就是衛王對吾國商人橫徵暴斂行為的補償,誰要想染指這補償,我吳國不惜決一死戰!”楚朝輝抽出寶劍,對著身側的青綠銅鼎一劈,劈下銅鼎一角。
坐在木臺上傷心的吳王笙先是被楚朝輝和武銑爭辯吸引,再看到楚朝輝抽劍劈下銅鼎一角後,不由拍手稱讚。“好!好!楚卿威武!”
武銑朝吳王笙看了看,情報說吳國新王腦袋不太靈光,可他看到的卻是一個很受吳國王庭大臣尊重,懂得孝順,還跟大臣同仇敵愾的君王。
“說起來,衛國百姓以後換成貴國賢明的太子,吾仁厚的大王治理,是他們的幸運,武使者,是不是?”鄭鈺銘站起身走下木臺,朝武銑溫和一笑,他話裡的意思卻不溫和,這是要武銑承認吳國對咽喉口的佔據,趙國如果承認,吳國同樣預設趙國對衛國的侵吞。
武銑只感覺自己眼前一片炫目,他不由低垂下眼簾,定了下心神,才艱難萬分朝鄭鈺銘躬身一揖:“不錯,公子說得是。”
趙國兩萬大軍滅了衛國後,因為風雪天氣,糧草供應不上,趙軒對衛青和曾遊的軍隊情況不太瞭解,只知道瞿城的糧草很足,不知道山谷供應的器械箭枝也因為天氣供應不上,只以為吳軍軍需充足。兩廂對比,人數佔優的趙軍攻打城池並不具備多少優勢。再加上吳國王都密探送回的訊息。趙軒深深覺得不能再跟吳國兵戎相見,如果吳國不顧一切跟趙國死磕,趙國不但來不及消化兼併的衛國土地,還得陷入拉鋸戰的深淵,這對趙國是非常不利。
趙軒派武銑出使吳王都弔唁,就是打的議和主意,當然,可以將咽喉口要回最好,要不回,就以咽喉口為界,劃分趙吳邊境線。
吳國跟趙國使者達成侵吞衛國、和平共處的協議,劃分好兩國邊境線後,楚朝輝趕緊發出兩條命令,一條是不再招募新兵,一條是不再僱傭商人向北部大道運送磚石和泥土。
第120章
毛家村的五六個年輕人到徵兵招募處報名;體檢面試合格被徵收的只有毛老大和毛柱子。雖然毛老大和毛柱子被徵收進軍隊不算正式兵,只是預備兵,不過沒有工資待遇的預備兵待遇仍然讓毛老大感到很滿意。
預備兵入伍住進王都的兵營後;每人發到一套冬衣加一雙厚布鞋,每天供應三餐,早晨是稀飯加麵疙瘩;中午和晚上是乾飯和一菜一湯。毛老大對預備兵的吃穿待遇很滿足,只是住的條件差了一點,兵營中士兵人數眾多;宿舍不夠分配;往往二十幾個人打地鋪擠在一間兵房內。
毛老大在徵兵處體檢合格得到徵用後,當天就沒有回家;跟著毛柱子進了兵營報到;領到新衣和新鞋後,將自己的舊衣舊鞋託送他們來王都的族長帶回家中,好使自己的妻子外出也有禦寒的冬衣。
預備兵們住進兵營第二天,就有監督官帶領他們到王都各處幹活,每幹一天,預備兵可以領到五斤粟米的報酬,報酬記在出工單上,累積到十天發一張五十斤糧券的條子,預備兵可以將條子交給自己的家人,由家人拿著到王都指定的糧食店鋪兌換糧食。
鄭鈺銘進入王都後,曾派人到王城和王城附近的村莊調查過百姓家中情況。發覺不論是王都還是周圍村莊中的百姓,家中生活都非常困難。今年王都附近的田地收穫一般,算不得豐收年,百姓本來跟往年一樣交完賦稅,剩餘的糧食還能保證溫飽。可是漪姬作亂上位後,又補徵了兩次田賦,兩次收刮,將百姓家中餘糧收走一大半。鄭鈺銘得到的調查結果就是,王都附近百分之九十的百姓家中缺糧,過了春節,這百分之九十的百姓就要陷入饑荒。
原來的封建歷史上的君王統治者,不想百姓餓死的話,往往都是派臣子開倉發糧,帝王選派的臣子有良心了,那大半糧食會發放到百姓手中,如果臣子是個貪婪黑心的,那麼賑糧往往大部分被臣子聯合土豪侵吞,或者以次糧黴糧調換賑糧,特別貪婪的,索性只拿出一點出來意思意思。說到底,奉旨意發放賑糧的差事其實是肥差,欽差們只要想,都能從賑糧中得到好處。當然,也有一心為民的,比如古典名著《三俠五義》裡的包青天在陳州放糧。
不過鄭鈺銘沒想做包青天,他沒有將漪姬搜刮來的糧食,再無償發還給老百姓,而是採取了另一種將糧食交到百姓手中方式。那就是在王都城內和周圍田莊附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