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2/4 頁)
鄭鈺銘拉攏趙國獲得成效,派往周圍各諸侯國的使者也取得很大成果。吳國使者在諸侯國王庭賣力遊說,吳國商人上下活動,解釋唐王的咎由自取,宣揚吳國國君和明公子仁厚善良。不少諸侯國君主打消了對吳疑慮,就連剛剛結成聯盟的齊魯燕三國,聯盟關係也開始了不穩定。
“大王,唐國君王如果不是自己昏頭派刺客行刺明公子,吳國哪裡會兵伐唐地。”魯國君王的舅父向自己外甥進言。
“可是吳國兵馬太勇,孤怕萬一啊!”魯國跟齊國結盟,並非魯王自己情願。
“大王,其實吾國結盟結錯國家了,吳國兵馬勇,吾國應該跟吳國結盟才對。”
“如跟吳國結盟,反遭吳國兼吞可沒有諸侯會出手援助!”魯王搖頭。
“大王不用擔心,那吳國明公子仁厚仗義,為大秦第一仁義君子,具有如此品性的君子怎麼會是那野心勃勃的梟雄?吳國有明公子在,斷不會做出吞併鄰國的不義之舉。此次趙國受戎災,明公子如果有野心,必然樂看趙國衰弱,可明公子光糧食就援助了趙萬石。吳國肯將糧食等物質白白贈送給趙軒小子,就因為兩國有盟約!”
魯王的舅父惋惜,如果魁吉行刺鄭鈺銘後,魯國第一時間跟吳國結盟伐唐,即使不出一兵一卒,吳國肯定會像對待趙國那樣厚待魯國。這樣一來,魯國同樣可以用百姓遇災為由,尋求到吳國慷慨援助。
魯王的舅父暗自盤算,吳國如果援助給魯國萬石糧食,經過他的家族轉手倒賣,必可賺得四、五十萬金,如今魯國國內的糧食可是比吳國境內貴了兩倍有餘的。
魯王聽完自己舅父分析,懊惱得直拍大腿。“舅父怎麼不早在王庭提議?”
“臣也是最近思量才想通其中道理。”
魯王舅父苦著臉,他那時被唐國老臣子一通話嚇住,怕吳國吞併魯國會收走他的封邑和莊園,當時一腦門想著怎麼抗拒吳國,壓根沒想到要去抱吳國大腿。吳國強大也是這幾年的事情,不是吳國閃電滅唐,魯王舅父還當吳國是公子光父王執政時的最弱強國。不但魯王舅父對吳國國力如此認為,魯國王庭上下都是如此。
“現在吾國剛跟齊燕結盟,怎麼可以再和吳國盟約呢?”魯王后悔莫及,現在都魯國已經是站在吳國對立面了,三國盟約就為對抗吳國。
跟齊國死對頭握手言一直讓魯王憋屈,魯王現在認為,當初如果選擇跟吳國結盟,也許可以藉助吳國力量打敗齊國呢!
“大王,吾國跟齊魯結盟的盟約,並沒有明確提出對抗吳國啊!”魯王舅父提醒。
“哈哈,不錯,魯齊燕結的是友好盟約,跟吳國無關。魯國為了友好,一樣可以跟吳國結盟。”魯王摸著鬍鬚大樂。
“大王,臣願出使吳國,跟明公子商討盟約。”魯王舅父自告奮勇自薦,他從吳國大商人衛舒慶那裡得知,明年吳國將加大出口食鹽,魯王舅父想趁著出使吳國的機會,爭取到吳國向魯國出口食鹽的絕大部份配額。吳國的食鹽運到魯國價格就地翻番,運賣到燕國價格可以再翻兩倍,那是比倒賣糧食都賺的暴利。
“善,如此便有勞舅父!”魯王當即點頭同意,接著又補充一句。“舅父出使吳國先不要聲張,等吳國同意盟約再告知王庭上下。”
吳國同意跟魯國盟約,魯國就不必擔心齊國和燕國的指責。如果吳國不同意盟約,魯國便不承認跟吳國有過約盟,齊魯燕鐵三角盟約還可以保持。
魯王舅父心領神會:“諾!臣必不辜負大王厚望!”
十二月中旬,吳魯兩國盟約,簽訂互幫互助的友好協定。訊息傳開,趙軒是冷笑一聲,他早就預料到鐵三角盟約會名存實亡。齊國國君知道後,大罵魯國國君豎子不可為,一邊大罵,一邊派使團出使吳國,修復跟吳國關係。燕國國君得知齊魯兩國國君所作所為後,在燕王宮暴跳如雷,痛叱齊魯兩國國君小人行徑。
吳王笙四年元月,大秦天子詔書到達吳國,默許吳國兼併唐地。至此,吳國威脅論在諸侯國中消除。
趙王駕薨後,趙軒毫無懸念的登上了趙國王位。趙軒繼承王位後,全太子府搬進了王宮,卻沒有在第一時間封太子妃為王后,等到來年的元月末,趙軒才頒發王后金冊給太子妃。
“明天要到宗廟行大祭,這兩套冕禮服哪套更好?”趙太子妃提著兩套明天要穿的禮服問自己的貼身侍女,貼身侍女是她燕國帶來的陪嫁。
“夫人妍麗,兩套都很配夫人。”侍女臉上有憂鬱,趙太子妃忙著準備自己明天要穿的衣物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