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3/4 頁)
趙軒跟男寵歡愛時,總是選擇後背式,因為那樣可以不看姣者面容,可以將面板很白皙的姣者當成鄭鈺銘,做到興濃時,趙軒將姣者當成意中人訴衷腸,話裡有喚其為後的喃語。姣者不明來龍去脈,就以為趙軒寵愛到以後相稱,回了後院後,跟同伴誇耀,流言傳出,恰被趙王后的侍女聽到。
“愚婦!”趙軒冷若冰霜,看著趙王后一字一頓:“汝是不是以為趙軒不敢休婦?”
趙王后最後一句話是脫口而出,說完已經後悔,現在從趙軒怒極散發出威壓撲面而來。
“大王!妾是大王三書六禮迎來!”聽到趙軒有休妻意思,趙王后不由渾身顫抖,不知道是氣的,還是嚇的。
趙軒退後幾步,上下打量自己這位因六匹種馬而娶的妻子。“孤真是後悔莫及!”
趙軒說完,不等趙王后反應,轉身離去。
“後悔莫及!”趙王后重複著這一句話,一下跌倒在地。
趙軒想廢后,可是去天子都朝拜的行程卻不容許他如此。廢后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這不僅僅是廢除一個女人的後位,還是斷兩姓之好。
趙軒離朝拜只有兩天,無法在兩天之內將廢后之事辦妥,只能在朝拜前,將趙王后軟禁在王后宮殿,等他朝拜結束歸來再處置。
第183章
趙軒將朝政託於三朝老臣文宰;軍權交給最忠心的武宰伯耀,才放心的帶著武銑等大臣,載著敬獻給秦天子的貢品,跟吳國使團一起啟程去鎬京。隨同保護趙軒的趙國精兵人數和吳國相差無幾;也是一千五百人。
那位曾被他連續寵幸四夜的男寵;因鞭打的傷口發炎起了高燒,在趙軒離開王都後嚥了氣。王宮總管稟告了暫時代理王宮事務的嬡姬;命人打了一口薄棺裝殮;抬到亂墳崗埋葬了;總算是沒有暴屍野外,入土為安。
從趙國王都去鎬京要自趙國的西北邊境出境;出境後還要經過大大小小十幾個諸侯國才能到達天子都。如果行程沒有大風大雨阻攔;要行走半個月才能抵達鎬京。
各國諸侯朝拜秦天子的日子定的是五月十五,趙軒和鄭鈺銘從趙王都出發是四月中旬,留有二十多天的趕路時間,寬鬆的時間可以讓他們行程不太緊張,在諸侯朝拜之日前趕到。
從趙王都出發後,鄭鈺銘只在第一天乘坐了馬車,第二天開始就棄車騎馬。鄭鈺銘之所以棄車騎馬,一方面是因為趙王都到西北的大道崎嶇,沒有來時的官道平坦,坐馬車有點顛簸,還不如騎馬舒服。
第二個原因是趙軒找藉口擠到了鄭鈺銘的馬車上。在驪山溫泉,鄭鈺銘發覺趙軒對他舉動過份曖昧,鄭鈺銘便不想跟趙軒單獨相處,為了不跟趙軒呆在一個密封空間,鄭鈺銘才藉口馬車顛簸換了馬騎。
趙軒雖對鄭鈺銘很有愛慕之心,也得顧忌身份,這份愛慕之心在人前總會加以掩飾。鄭鈺銘騎馬而行,前後都有護衛擁簇,趙軒策馬並排行走舉止要端正合乎禮儀,這正是鄭鈺銘所求。
趙軒除了不能和鄭鈺銘舉止言語太過親密,跟鄭鈺銘一路行走交流還是非常開心。
跟鄭鈺銘相處時間越多,越發覺鄭鈺銘眼界廣闊,見識豐富,心折之下更恨相見太晚。
用了三天時間,趙吳朝拜使團走到了趙國西北邊境。趙國西北郡在戎災中人口減少了五分之一,越接近邊境,受禍害程度越重。
有吳國援助,趙軒盡全力賑災救濟,躲過戎災的趙國百姓都活過了冬天。當氣溫回暖時,百姓便開始在田間辛苦勞作。官道兩側的田地基本沒有荒蕪,都種滿了莊稼,趙軒看在眼裡,心中非常撫慰。
此地百姓只知是他們君王撥糧救了自己性命,無人知曉吳國的無條件援助。趙軒所到之處,道路兩旁都是來跪謝的百姓,百姓口中感謝的只有趙軒,沒有關於吳國的隻言片語。
趙軒一路接受百姓跪拜,一路口口聲聲對鄭鈺銘表示感謝,可在接見地方官吏時,卻只口不提吳國援助。鄭鈺銘見此情景,哪裡不明白趙軒用意,趙軒是不想讓他的臣民心中有吳國恩惠。
吳國使團人員大都綴綴不平,只鄭鈺銘明白趙軒用意,趙軒是不想吳國在他的土地上具有影響力。公孫盤見此情景,只覺得自己當初出山做出的追隨決定正確無比。趙軒所作所為都只為自家社稷。
出了趙國的附庸國國土,往鎬京的方向都是受過戎災的地方,這些地方大都是秦王室近支的封邑,都是國土面積不大的諸侯國。這一路,原來是大秦土地最肥沃,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同樣承受北方遊牧民族的搶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