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第3/4 頁)
子還有出息,我才敢到胡家去提親那,這時候你們起鬨,可就不好了,萬一我兒子到時候長得不好,那可不就耽誤了?”
杜榆也笑道:“你們只會起我們的哄,這事兒,就跟康太太說的,怎麼著也得孩子們都長大了再
說那,說不定我這姑娘以後長得五大三粗的,那可就對不起人了。”
娃娃親什麼的,杜榆現在還不要想,一個是孩子們都小呢,這個時候的醫療條件都不怎麼好,萬一對方夭折了,被說成是命硬那就不好了,當然,也不是杜榆詛咒康太太的兒子,這可是實情,好多人家的孩子,長到五六歲七八歲都夭折了的,也不是少數。所以為了雙方好,如果不是特殊原因,都不會定什麼娃娃親。而是長大了再說。
☆、第249章 沒看見
只是現在大家開玩笑;他們也就開玩笑的給化解了。
杜榆和康太太對視了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出了今天這樣起鬨絕對不是平常的事兒了。
大過年的;一般人不會說這個話,畢竟她家女兒才一歲多一點呢;過年的時候也不是提親事的時候。
說句難聽的話,除非是窮的娶不了媳婦;擔心孩子長大了沒有能力娶媳婦;才會這麼小就定親呢。
或者是兩家是姻親,但是就那樣;也得等孩子長大幾歲再說呢,這兩孩子都才是奶娃娃呢;哪裡能現在就定親?
“別搭理她,她就是心裡不舒服,所以才亂說話。”王大奶奶在單獨和康太太杜榆在一起的時候說道。
杜榆和康太太也知道,他們的丈夫如今的差事,眼紅的人多的是,尤其還能和皇上近距離的接觸。
翰林院雖然說清貴,但是看著他們眼紅的也不在少數,男人們還能剋制,女人們呢,就有些人剋制不住了,說些酸話之類的。
就像今天,把他們比喻成窮困人家,兒女都是不好找親事的,非要定娃娃親的。
這話別人也聽不出來有什麼不對的,看那,康太太和胡太太關係多好,讓他們定個娃娃親,關係不是更好?
但是這京城裡還就是這樣,很少有人定娃娃親的,那人在京城裡好歹也呆了幾年吧,別說不懂這個規矩。
杜榆笑道:“自然是不生氣的。”因為不值得,除了說幾句酸話,她還能怎麼樣呢?
剛才那人的丈夫在齊王的事兒上,是直接就躲了起來的,根本就沒有簽名,害怕受到牽連,所以現在在不受重用的差事上待著,也不能怪別人。
那時候的因,這時候的果。
不想一點兒風險都不承擔,就要得到高官厚祿,沒有那麼容易的事兒啊。
而王大奶奶對這種在自己家裡說算話的人,也很看不上眼,這是不給自己家面子啊,要是真的有人因為這個吵起來,那還不是自己家丟人?
要不是大過年的不好趕人,她真的就把人趕走了。
一點兒官太太的修養都沒有。
康太太的想法,杜榆不知道,不過大過年的,誰也沒有必要非要把事情給鬧大。
就是回去的路上,杜榆也沒有跟大表哥說這個事兒。她自己能解決,再說,都是女人之間的事兒。
從王翰林家回來,胡家這邊也還陸陸續續的來了好多拜年的,不過知道胡鑫和杜榆不在,也沒有留下來吃飯。
因為第二天要去孃家,季氏和胡姥娘已經一天都沒有抱過元元了,所以元元一回來,就沒有落到杜榆手裡了,她們都輪著抱呢。
年紀大了的人,就不喜歡出門,尤其是在京城裡。好在第二天年初二,胡姥娘和季氏都沒有孃家要回的。季氏早就和自己的孃家一刀兩斷了。
而胡姥娘,自從兒子成親,就沒有初二走孃家一說了,她自己都是老太太了,輩分高,去別的地方,別人還有都遷就她,那麼麻煩的,所以呢,何必呢,還是在家裡待著就好。
按說初三是走舅舅家,元元初三還是可以去杜家的,不過因為這邊也是杜大郎和杜二郎的舅舅家,於是都商量好了,初二在杜家,初三在胡家,兩邊也不衝突。
所以年初二的時候,就由著杜榆和胡鑫帶著元元,坐上馬車,到了城東杜家。
一年到頭的,杜榆不知道回孃家多久了,但是年初二又不同,這次拜年,元元從她姥爺姥娘,大舅二舅,兩個舅母那邊都得了好多紅包。
真是發大財了。因為這邊就只有杜榆一個出嫁的姑奶奶,所以也沒有再等誰,齊氏從來到京城,就喜歡上了打馬吊,看見孫女和孫女婿都來了,就讓杜榆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