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部分(第2/4 頁)
家裡不算是特別有權勢,但額駙本人都是老實本分的,若是日後得了機會,還是能往上走的。
這兩個嫁出去之後,靜怡就覺得自己了無牽掛了,就開始盤算自己之前要出海的計劃了,她想過這事兒不會太順利了,卻沒想到,就剛只是試探性的提了一下,元壽就去哭他汗阿瑪了。
聽著他身邊的大太監愁眉苦臉的給她轉述:“太后娘娘,皇上已經哭了大半天了,說是對不熟先皇,對不住您,您就去勸勸吧,再這樣哭下去,皇上的身子也是受不住的。”
靜怡沒打算去,她打算稍微堅持堅持,萬一元壽最後哭不出來了就投降了呢?
然而,她低估了元壽的小心機。他不光自己哭,還將安康長寧長福三兄弟也弄進宮來哭,還很有策略,他自己在奉先殿哭先皇,安康領著兩個弟弟在慈寧宮門外哭皇額娘。
還有皇后領著下面三個親弟妹來勸解,靜怡覺得自己腦仁都是疼的:“我還沒死呢,他們就在外面這樣哭,不知道的還要以為我這是重病了。”
安康一聽這話不太好,要生氣了,跟唱戲一樣,一擺手,兄弟幾個的哭聲就全收了。
靜怡擺擺手,將皇后幾個先打發了,又讓人去叫元壽過來:“這幾年,海軍不是發展的挺好嗎?海上一片太平,我也不去遠了,就到臺灣那邊轉轉。”
康熙五十六年的時候,朝廷就在臺灣那邊設立了巡撫衙門。經這麼些年,臺灣那邊的所有辦公衙門,幾乎都和內地各省的一模一樣了,海軍來往也很是頻繁,靜怡若是過去,定是會平安無事的。
“皇額娘,您去臺灣自然是沒事的,可您得想一下您自己的身體,這麼些年,您坐過的最大的船就是官船,去過的最遠的地方就是江南,在船上生活的日子,最長的那段是一個月,可要從京城到臺灣,那可就得好幾個月啊。若是繞路,那邊又不是很太平,再說,海船和官船還不一樣……”
元壽也匆匆趕來,兄弟幾個輪番勸說,反正就是打定主意不讓靜怡去。
哪怕靜怡提出可以讓安康或者長寧長福,隨便哪一個陪著,元壽都沒答應下來。他孝順是孝順了,可不愚孝,他家額娘都多大歲數了?頭髮都花白了,還能去臺灣?
可見靜怡就是打定主意要出門,元壽靈機一動,想到個折中的辦法:“我陪您去蒙古玩耍一段時間?”
靜怡略有些嫌棄,她上次回來到現在都三年了,天天在宮裡瞧著元壽,看的都煩透了。
“和我一起去能看見不同的風景啊。”元壽厚著臉皮繼續勸說,他是打定了主意的,今兒勸說不了那明天就繼續,明天不行後天還跟上,不光是他自己勸說,所有接近靜怡的人,都被他洗腦了。
靜怡也是沒辦法,她要是自己當了女皇……那更是不能想去哪兒就去哪兒了。
最後無奈之下,也只好應了元壽,跟著元壽一起出宮往蒙古那邊去了。
大約是靜怡鬧騰的這一次嚇著了元壽,也或者是元壽忽然想到了什麼好主意,反正從這之後,都不用靜怡主動提,每過三年,元壽都會根據靜怡的心情定一個出宮走走的計劃。
當然,也並非是每次都是元壽陪著出宮的。
有時候是安康,有時候是長寧,再或者就是長福。
耿氏過世之後,天申也曾申請過這個機會,不過長壽搶先一步,天申也就只能往後排了。
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靜怡將自己說過的諾言,全都給實現了。她走遍了大清朝的每一塊兒土地,吃遍了大清朝每個地方的美食。每到一處,她都要讓人作畫,有風景,有美食,有美人。
有些自己留著欣賞,有些就燒給胤禛。他不能活著陪伴她,那在地底下陪伴也是一樣的。
後來,武氏也走了。再後來,顧氏和陳氏也不在了。
大約是心情好了,靜怡的身體也好的不像話,幾十年時間,竟是一次重病都沒有。她看著元壽的子嗣越發的多了,她也看著富察氏慢慢轉變了心態,不過運氣不太好,生皇五子的時候難產而亡。
但幸好,永璉已經長大了,也娶了媳婦兒了。元壽暫時也沒打算冊封繼後,反正他不缺女人,靜怡也就不去插手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她都這個年紀了,要是還繼續操心,別說元壽了,估計永璉他們也會不太高興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她是個老太太了,光享福就行了。
等靜怡八十歲的時候,她走不動了,就留在京中含飴弄孫。安康他們兄弟自有差事,不過,估計和元壽有默契,不管什麼時候,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