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頁)
閱了幾頁,然後才把這幾頁交給父親,自己細細翻閱剩下的劇本。
這是個關於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的故事。
齊襄公窮兵黷武,在即位後連續發動戰爭,雖然建立了功勳,卻也使不少大臣不滿。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遭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等人所殺,公孫無知自立為君。
公元前685年,雍廩襲殺公孫無知,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同時趕回齊國爭奪王位。
公子糾的謀臣管仲在去齊國的必經之路上截住了公子小白,一箭射中了他的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暗中躺在靈車裡先於公子糾趕回了齊國,先一步取得大貴族的支援成為國君,是為桓公。
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後,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保衛中原文明。
最終,齊桓公成就霸業,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晚年崇信奸臣,他病重後,五個兒子為爭奪王位亂戰。最後,齊桓公餓死在宮中,死後六十七天,屍體腐爛,才被新立的齊君收斂。
齊桓公無疑是個非常精彩的人物,他的一生波瀾壯闊,圍繞著宮廷欲孽、血腥謀殺和金戈鐵馬。
不過,這個精彩的故事是男主戲。
主角齊桓公姜小白自不必說,與他爭奪王位的公子糾,一代謀臣管仲、鮑叔牙,還有晚年時寵信的三位奸臣易牙、開方、刁豎,其他國家的國君,也全是男性。
出現在劇本中的主要女性人物有三位,齊桓公的第一任嫡妻周王姬,他寵愛的鄭姬,還有一位是他的青梅竹馬,卻在襄公宮亂時死去的宜姜。
姬雲翻了前幾頁,就知道項明琳為自己看中的角色是宜姜,她快速翻到有宜姜臺詞的部分,一點點仔細看。
項明琳站在一旁,看到姬雲一下就抓到了重點,暗暗點頭,再看到她閱讀速度奇快,一會兒工夫就把劇本翻到了最後,按捺住心裡的喜悅問她,“有什麼問題麼?”
姬雲抬頭和她對視一眼,微微看了一旁的父親一眼,然後又垂頭繼續看劇本,“暫時沒有,我要再看一遍。”
公子小白的青梅竹馬宜姜在劇本中只有十三四歲年紀,是個開朗活潑的小姑娘,襄公執政的後期,公子小白的老師和謀臣鮑叔牙預感到齊國將會大亂,保護他去了莒國,小白和宜姜告別時要她在齊宮等他,結果卻成死別。
宜姜這個人物是虛構的,她的存在,在姬雲看來,是公子小白心中一個符號,代表著一去不回的美好,所以後來公子小白和哥哥公子糾爭奪王位,命魯國國君殺死哥哥,在見到公子糾的人頭後屢次夢到宜姜。這之後,隨著他一步步建立霸業,殺伐決斷,九合諸侯,他總是會在酒醉時,睡夢中,見到宜姜,然後在清醒後大怒。
小白一步一步站到了權力的巔峰,他的行為也越來越驕橫,狂暴,他寵信佞臣,生活糜爛,他好色多內寵,卻沒有嫡子,這也為齊國以後的內亂埋下了隱患。
齊桓公在臨死前又見到宜姜,追憶自己一生,流出兩行濁淚。
宜姜的戲份和臺詞都不算多,甚至在故事開始不久後就死了,但卻像一個幽魂一樣貫穿整個故事,這個人物死後,小白見到的,與之談話的,一開始還是宜姜,但漸漸已經變成了他自己人格中的一部分,有時是他追求快樂的“本我”,有時是他對自己的評價,有點像是“自我”,有時又是代表了“良知”“道德”的超我,於是他和他醉夢中的“宜姜”相處時,有時十分和諧快樂,有時又暴怒而羞恥。
姬雲又翻了一遍劇本,覺得這劇本里的公子小白雖然擁有雄才大略,建立了豐功偉業,看起來驕傲,但其實心理上很有點問題。
劇本中有一幕是他對佞臣易牙開玩笑說“世上什麼美味都吃過了就是沒吃過人肉”,而後易牙烹子獻食,小白吃過之後,好奇那出奇美味的肉湯是什麼,易牙哭著說,是自己四歲的兒子。小白內心很是不舒服,但仍對易牙的舉動很感動,他回到寢宮中卻偷偷嘔吐,喝得酩酊大醉,隨後他又一次在幻境中見到了宜姜,宜姜看著他,滿眼鄙視,不發一言,他拼命追趕她,卻摔在泥沼中變成了一條渾身沾滿爛泥的黑龍。
宜姜代表的不僅是他生命中的遺憾和美好,還暗示著他和自己的一種角力。
姬雲又翻了一會兒劇本,問項明琳,“齊桓公和公子小白的演員已經定下了麼?”
姬正揚也抬頭看著項明琳。
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