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頁)
的工作,倒更像是他們帶著小麥遊玩。
除了水邊常見的各種水草,池塘裡浮著的浮萍,水葫蘆,何田還想看看家附近的池塘中有沒有蓮藕,可惜的很,沒有。
於是他們胡亂用之前抓捕小鴨子的網兜打撈了些浮游植物和水草,又挖了些蒲草,返回家中。
一上岸何田就心急火燎地跑向水池,一看,水才八分滿。
但是易弦認為已經夠了。
夏季多雨,要是下起暴雨,恐怕還得放水呢,不然池子漲滿了,水流出來,小魚小蝦小浮萍不也跟著流走了?
這麼一想,他們還得在池子裡的放水口加個濾網,免得放水時魚蝦也跑了。
可要是濾網被樹葉貼了一層,不就沒法放水了?
兩人又討論起這個問題。
說了一會兒,先把引水渠關閉,撤掉,再種上移栽來的各種植物。
“過幾天,等它們適應了,再把小魚小蝦丟進去。”易弦驕傲地抱著手臂,欣賞這個現在看起來還是光禿禿的一汪濁水的水池。
在他眼中,這個泥巴池的風景可不是這樣的,而是這樣的:一邊有高大樹木投下的陰影,池邊堆著幾塊巨大的石塊,可供坐下欣賞風景,一條石頭鋪成的小路從一座竹子小橋延伸而來,竹橋跨在山澗之上,下面流水淙淙,石頭邊緣,石頭凹陷處,還有石縫之間,都長滿綠茸茸的青苔,水池中心是一塊巨大的花崗岩石,上面也因年深日久長了青苔和地衣植物,還有一些匍匐莖的小植物,它們能開出比米粒大一點點的粉紫色小花,魚兒圍著這塊大石頭遊動,池子邊上浮著三五隻白鵝和水鴨子,池心是一群粉色的荷花,風姿綽約,隨清風搖動……
然後……
他回頭看看正在山澗邊洗手的何田,腦海中出現她和他一起坐在池邊的景象。
第45章 端午
為了慶祝水池這項大工程終於完工; 而且天時也到了; 何田準備過端午節了。
大嚴寒的到來使許多傳統節日和習俗中斷。
災難剛發生的時候,突如其來的海嘯淹沒了沿海的陸地; 沿海城市的居民遭到滅頂之災,隨後而來的是可怕的氣溫驟降。根據倖存者的描述,一夕之間; 氣溫從二十六攝氏度降到了零下三十度。交通癱瘓; 被困住的倖存者們只能靠燃燒他們能找到的一切可燃物維持生命。
之後的十幾年間,存活下來的幸運兒們漸漸向宜居地帶聚集。資源的匱乏逼得這些為數不多的倖存者互相殘殺。於是有些人離開了更為溫暖但競爭更殘酷的聚居地,離群索居; 去一年中有近一半時間被冰雪覆蓋的森林求生。這裡的生存條件更為惡劣,可人與人的競爭殘殺卻少得多。
經過幾番遷移和數十年的時間,各種人種混雜,沒人敢說自己是沒經過混血的; 也因此,各種文化也經過了幾次大雜燴,一些被遺忘了; 一些似是而非地保留下來。
何田家所在這片森林也不例外。
她家附近的鄰居,山下村子中的居民; 原先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一些人離開; 去了更溫暖的地方,一些人留下,在此地生息繁衍。
幾代之後; 雖然也有黑頭髮黑眼睛姓氏聽起來像華人的家族,但沒誰繼續使用農曆。即使想用,也找不到農曆日曆,也沒有人專門推算。
何田家記錄日期,全靠傳家的一塊機械錶,上面有日期顯示。
農曆的節氣,除了幾個關於日照的,其他在大嚴寒之後也都失效了。
農曆節氣沒保留下來,但是和節氣相關的食物和一些習俗卻保留了。
這大概是因為人類永遠都是吃貨。
在森林中,人們遵循自然的暗示,決定哪一天是該慶祝的節日,製作相應的佳節食物。
比如,本來應該是春分時節吃的春餅,森林的山民和獵人是不會檢視農曆日曆的,只等河流發出化凍的轟鳴,那一天就吃春餅。
一條河流上,上游和下游的人慶祝春分可能隔了一兩天。
再比如現在,林子裡出現第一聲蛙鳴,隔天就是端午。
這並不是祖輩們一拍腦袋決定的,還是有一些科學根據的。
森林中的夏季珍貴而短暫。從六月初到八月中,兩個多月時間。有時候,六月中旬還會忽然飄一陣雪花。蟄伏了一冬的蟾蜍青蛙甦醒之後,在一年中最溫暖的季節開始前求偶。
它們的叫聲,標誌著最炎熱的日子開始了。
雖然決定哪一天是節日的方法看來草率,但何田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