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部分(第3/4 頁)
米饅頭、玉米饃饃,養活了千千萬萬的h國百姓,玉米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農作物。
天明從一株植株上掰下的一顆玉米棒,長30公分,有成人半條手臂這麼長,直徑也如人的手臂,上面滿滿的全是金黃的玉米籽粒。
從玉米頭端邊緣處,掰下一粒粒類似牙齒的黃色玉米粒,天明放嘴裡嚐了嚐。
很嫩,含水量很足,一口咬上去,甜汁在口腔中爆開,撲鼻香氣衝入鼻孔,讓人胃口大開。
“嗯,好吃,特別甜!又脆又甜!”
程方文和薛紅夫婦手裡也各拿著一根玉米,嚐了嚐後讚不絕口,這種玉米,比在外面賣的任何一種玉米都要好吃。
程東提著一個籃子鑽進了兩米多高玉米地不見人影,只聽到梭梭梭的聲音,他正在瘋狂地掰玉米。
吃完半個玉米,天明竟然覺得肚子有些飽了,剩下的半個玉米棒子拿手裡看看,想吃完但吃不下,只能扔進異能空間,等過一會餓了再吃。
“伯父,這些玉米的產量怎麼樣?我感覺應該遠遠超過水稻和小麥了。”
看著高高的玉米地,天明道。
程方文蹲在地上,拿著筆已經計算了好一會了,得出結果後激動地對天明道:“一株玉米植株,大概能長出三到四個玉米棒,這種玉米棒比地球上的玉米棒,平均大了1。5倍左右,只要一根,就能供一個成人飽餐一頓。單株玉米的產量就在1。5公斤左右,一畝地2000株,那就是3000公斤,小空間裡玉米的畝產量,是外界的3倍以上!”
農作物增產的因素很多,植株大小就是一個重要因素,成熟水稻的植株大約半米高,小麥一米,玉米的植株高度多在兩米以上,這就有個規律,植株高度越高,增產潛力越大。因為能量堆積是需要大量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片參與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龍平就曾做過一個夢,夢到了一顆白米樹,樹上結的全是白花花的大米,然後笑著就醒了。
小空間光照充足,各農作物盡情釋放著其增產潛力,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從水稻到小麥再到玉米,產量一個比一個高的原因。
“程東,別玩了,我要收玉米了。”
“哦哦,馬上出來。”
程東提著一個裝滿玉米棒的籃子,踉蹌地從玉米地中走了出來,這些玉米太沉了。
預留一塊玉米地給外公外婆收割著玩,剩餘十四塊地的玉米,全被天明收進異能空間,地面上留下了光禿禿的秸稈。
不出所料,放在磅秤上稱了半天后,玉米平均畝產量:3188公斤。
玉米營養豐富,蛋白含量很高,能夠當人的口糧,可以榨油,還可以飼養動物,可以當做副食品生產原料,用途極其廣泛,加上在小空間的變態產量,在小空間種1畝玉米,等於在地球種30畝地了,一想到此,程方文覺得留在小空間搞農業,大有可為!
(未完待續。。)
第400章 麻絲與棉花
六號大棚的麻絲樹,七號大棚的棉花,全部成熟了。
之前已經提到過,麻絲果是一種黃色漿果,成熟的個體大概有成人拳頭大,但那還不是麻絲果的最終成熟形態,完全成熟的麻絲果,外殼已經變成了暗紅色,乾燥堅硬,天明摘下一個麻絲果,剝開,看到了裡面的麻絲繭。
可能用“麻”來形容這種類似蠶繭絮狀物不太恰當,麻絲的顏色為純白,取出一撮搓了搓,手感細膩柔順,有淡淡的冰涼感。
手裡拿著一個放大鏡,觀察了一會,程方文道:“麻絲的植物纖維直徑,比棉花要細的多,而且韌性和拉伸性也比棉花要好,不易起毛,如果織成衣服穿在身上的話,一定比棉花織的衣服舒服的多。”
一般來說,穿在人身上的衣服,可以用多種材料製成,可以是亞麻、棉花、蠶絲,也可以是羊毛、兔絨、貂皮,甚至是化學合成的尼龍、滌綸、維綸,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保暖、舒適、美觀。
如果僅從保暖性上分析這些材料的優劣,只要看纖維的粗細就知道了。
纖維直徑越細,保溫效能越好。
棉花的纖維細度在20微米左右,蠶絲是最細的天然纖維,截面直徑約10微米,羊絨纖維的細度範圍很窄,13…19微米左右。
h國藏西高原生活著一群名叫“藏羚羊”的動物,它們常年在溫度零下幾十度的雪域高原上生活,為了維持正常體溫,藏羚羊身上的羊毛非常保溫,羊絨纖維表面最細直徑為6…7微米,平均細度13微米左右,優於普通品種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