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部分(第3/4 頁)
回到小藍星號上,在自己溫暖的房間內,天明摸索了七天,終於將一種全新的核材料製造了出來。
該核材料的“創造”過程,可謂曲折。
首先,天明發現了鈾元素的衰變原理:它的原子核由非常多的中子與質子構成,原子量相當高,達到了238,但是非常不穩定,隨時有分裂成兩個以上原子核的趨勢,只是由於“閘門”的阻止,才沒有馬上衰變。
而這個“閘門”,就成了天明重點研究的目標,並做了數百次實驗,與普通的鐵、氦、氮、金等元素進行對比後,終於弄懂了其原理。
所有原子核內的“閘門”,其實就是中子與中子的構造。
一般而言,原子核內的質子,是帶正電的,與其他同樣帶正電的質子,有同性相斥的反應,這也就導致,原子核內的質子越多,相互間的斥力越大,發生裂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中子是不帶電的,它有一項神奇的能力:它能將多個質子聚集到原子核中,並保持一種穩定的狀態,起到了很好的“閘門”作用。
原子核中的質子數量多了,中子需要起到的“閘門”作用就越大。這也就導致一個結果,原子序數越高的元素,原子量越大,保持著一個幾乎同時遞增的規律。
天明實驗了一下,將四個鐵元素的原子核合併在了一起,合成了一種全新的元素,再撤走靜場空間,新元素立刻發生衰變,分裂成了多種物質。
再又試著將其他原子核合在一起,種類、個數都不一,合成出來的重核元素,有的發生了裂變,有的相對穩定,沒有馬上發生裂變。
這種碰運氣式的實驗,並不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即便天明合成出了幾種原子核不太穩定、又不易發生裂變的元素,但只要他將這幾種元素,生產出一定的量後,聚集在一起,低機率累加效果之下,立刻顯示出較大的放射性這就不能看成是一種清潔核燃料了。
天明需要的,是一種在常態下,完全不會衰變的核材料。
他試了另一種方法。
這種方法,名叫質中子注入法。
他先將超過300種元素的原子,從藍水星的海水中全部提純出來。
每種元素的原子。取一億個,然後開始原子核轟擊實驗。
在靜場空間中,300億個原子,每個原子的原子核,他先轟擊一個質子進去,看其能否保持穩定。
然後,再轟中子進去,轟擊的個數,為一二三個不等,但至少會轟擊一個以上。
這樣。所有原子核,都開始了增加一個質子後,再遞增一二三個數量不等中子的實驗過程。
這個過程中,有些原子核崩潰了,裂變成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穩定元素。
還有些原子核,堅持了下來,完成了原子量不斷累積的過程。
最終,經過不斷篩選,天明挑出了60餘種非常穩定。原子量卻非常大的元素出來這其中大部分,都是從來沒出現過的新元素。
然後,天明再對這60餘種元素進行增值,每樣都生產了100g。測量其放射性。
結果,有48種元素有放射性,甚至,有一種元素在衰變的過程中。釋放出了數十個中子,從而引發了恐怖的鏈式反應,在天明的異能空間內發生了爆炸。其爆炸當量,應當在300噸t…nt以上。
不過還好,這沒有對有所準備的天明,產生什麼傷害,他只不過馬上將那種元素排除了。
沒有放射性的10多種元素,天明不確定其是否足夠穩定。
於是,他又做了幾次質子轟擊實驗,最後,找到了10餘種元素的邊界值,選用其中4種,作為候選材料。
最後,為了選出最適合充當核材料的物質,天明做了高能中子轟擊實驗——看看在高能中子的轟擊下,核材料,是否會發生裂變?
結果,四種元素中,天明找到了最適合充當核材料的元素——核能一號。
核能一號的原子量為343,質子數117個,中子數226個。
核能一號的原子核,遭遇到一個動能為986ev的高能中子轟擊時,原子核內部的穩定結構,立刻裂變瓦解,然後,生成五六種原子量較小的新物質,並釋放出8個自由的中子。
8個自由中子中,大概有2…3個,會攜帶超過986ev的動能,而具備這種動能的中子,能將下一個原子核,也撞的四分五裂,鏈式反應,就這樣發生了。
全新的核材料被天明“創造”出來了,他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