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部分(第2/4 頁)
的西藏面具。
古老的儺文化,衍生出了獨特的西藏面具藝術。各式各樣的面具展示著豐富的西藏表情,展現著藏文化中十分別致的一片天地。
面具,藏語中稱“巴”,主要用於各種民間表演活動,它與人們日常生活、勞動、娛樂有著直接的關係,遍及西藏各地。通到了清代,藏戲廣泛普及到民間,其劇目、流派更加豐富多彩。
秦遠方倒不是對面具有意見,而是覺得突兀而已。
嚴天華說道:“人家的盛情,你何必拒絕呢。”
第477章國王面具
“人家的盛情,你何必拒絕呢。”
秦遠方無奈,只能倘然接受。
隨後秦遠方拿起面具把玩開來,呢喃道:“這是國王面具。”
嚴天華恍然道:“國王,難怪他總稱呼你為最尊貴的客人!那我的是什麼?你的是紅色,我的是淺紅色,怎麼感覺比你遜色一點啊。”
秦遠方苦笑道:“你是大臣面具。”
藏戲面具與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帶有濃郁的世俗傾向和民間色彩。表現的題材主要包括歷史故事和神話中的人物、神靈和動物。藏戲面具中的國王、大臣、喇嘛、老婦、老翁的面具有著獨特的個性特徵;劇情中神靈、鬼怪和動物面具的塑造,儘管帶有宗教面具影響的明顯痕跡,但大都人格化,被賦予了人的情感。人類的真、善、美和假、醜、惡,都在面具中得了具體的表現。面具多設色,不同的色彩象徵不同的角色特徵,如深紅色象徵國王,淺紅色代表大臣,黃色象徵活佛,藍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徵兩面派等。藏戲開始時,最先登場的是戴獵人面具的角色。獵人面具多為藍色或青色。
大家哈哈大笑。
而此時,主人家弄出幾張跳神面具,開始祈禱什麼。那莊嚴肅穆的神態,讓大家不僅心神一緊。
嚴天華問:“那面具那麼怪的,究竟是什麼啊?”
秦遠方答道:“那是跳神面具!”
秦遠方對面具沒什麼瞭解,只是以前湊巧看過,知道而已。若不是這一次巧合用到,否則他還會遺忘掉呢。
西藏的跳神面具、戲劇面具都傾向表現和象徵的藝術風格,造型粗放誇張,伴著鏗鏘的鼓樂聲和和強郵舞姿欣賞,其雄健的威懾力咄咄逼人。不同地域的面具藝術風格差異明顯,衛藏地區的面具較為斯文嚴守法度。西藏東部康區的面具潑辣怪異、驚世駭俗。屬於軟雕塑的大宗面具,全為俗民形象,藝人以簡明的手法攝取凡人情態,塑造了一張張活龍活現的面孔。
林立則悄悄拿出一張古怪的面子,問道:“老何得到的是一張佛像面具,估計是看他肥頭大耳的,很箱佛陀,很好理解。可我這個是什麼呢?不倫不類,反倒有點像嚴總的跳神面具。”
秦遠方回道:“你的是歌舞面具!估計是看你之前比較活躍,所以才送你這樣的禮物吧。”
“呃!”
林立瞬間無語。
西藏面具工藝品除了吸收外來文化外,主要是受到西藏本土的原始宗教一苯教文化的直接影響。由於久遠的苯教信仰在吐蕃先民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地位,因而佛教和苯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2子並駕齊驅的局面,結果兩種文化既相互競爭又相互融合。儘管最後佛教戰勝苯教而形成既不同於印度佛教,又不同於中原佛教的獨特宗教,人們稱“藏傳佛教”或“喇嘛教”。印度高僧蓮花生大師用佛法神威降服苯教神祗時,為了在民眾中贏得廣泛的信徒,同時將苯教中的巫術、妖法、火祭、梵魔等儀式連同鬼怪精靈一起帶入“佛門”。苯教中的山神、年神、龍神等“世間神”,以日贊(山妖)、奪錐(骷髏)、帕姆(女鬼)、貼龍(獨腳鬼)等等,這些土生土長的紙鬼率,也理直氣壯的進入佛教護法的行列,成為西藏面具製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西藏面具工藝品由於分佈較廣,使用範圍不同,製作方式也不同,使之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從製作上講大概可分硬塑形與軟塑形兩大類,即宗教面具和民間面具。宗教面具多為硬塑型;民間面具以軟塑型為普遍。從使用上講,又可分羌姆(跳神)面具、懸掛面具、藏戲面具、歌舞面具、折嘎祝願面具、儺儀型的吉達面具等六種。硬塑型面具為立體或半立體,在事先塑好的泥胎上用紙漿或布漿糊成硬殼,然後繪製而成。也有用木頭雕刻,這種面具大多分佈在邊境林區。硬塑型面具多用於宗教的羌姆和寺廟的懸掛祭奉,後在藏戲中也多有吸收。
今天秦遠方他們得到這麼多的面具,可謂是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