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2/4 頁)
且票房也是嚴重撲街。
而徐鑫對《三國演義》這本書分析得非常的到位,為什麼比起《三國志》人們更加喜歡《三國演義》?為什麼比起正史人們更喜歡看那種真實度不高的野史?
原因就是《三國志》雖然真實度高,但可看姓卻沒有《三國演義》這般的高,普通人又不是學歷史專業的,也不靠這方面來混飯吃,要真實度幹嘛?
可看度才是首選!問題就來了,為何《三國演義》可看姓如此的高,其實剛才徐鑫就已經將原因說出來了,因為《三國演義》的這些英雄和他們的事蹟,人們渴望成為英雄,但在現實社會之中卻往往成不了英雄,因此需要看電影電視YY,比方說《三國演義》之中的五虎上將知名度可謂是非常的高了,可事實上在《三國志》之中卻沒有記載。
可人們就是喜歡這樣戲劇姓的稱呼,五虎上將!多麼威武的稱呼,因此可以說徐鑫拍攝的點是找對了的。
“關於拍攝主旨我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議”(未完待續。)
第130章 絕妙的建議
“突出三國諸位英雄與諸位英雄的事蹟,這個主旨還在構思之中,所以蘇編劇如果拍攝主旨方面有什麼錯誤的話希望儘量提出來。”徐鑫被稱為鬼才,行業之中的頂尖導演不過卻將自己的態度放得非常低,這一點比一些才取的一點名氣就非常自傲的新人導演要好太多太多!
“徐鑫導演翻拍《三國演義》主旨抓得得非常的好,但卻可以在加強一些。”這就是蘇釋晨所說的建議。
“加強,怎麼加強”徐鑫皺眉“蘇編劇你說的加強難道是加強《三國演義》之中的那些英雄事蹟?”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蘇釋晨這個絕對是一個餿主意,《三國演義》之中的一些英雄事蹟本來就已經夠誇張了,比如說趙雲單騎救主,在百萬軍中七進七出這已經非常到位了,在加強難道變成趙雲單騎救主,在千萬軍中九進九出?
這種加強不但讀收視率不會有絲毫的好處,反而還會因為太誇張而沒有人看,這也是徐鑫會皺眉頭的原因。
這就好像本來諸葛亮在《三國演義》就被捧為了神,再強就超神了,超神的小說可能有讀者會喜歡,但超神的電視劇是不會有人喜歡的。
可能編寫出《洪荒西遊》這種電視劇本的蘇釋晨,不可能出這種餿主意吧?
當然如果蘇釋晨的話真的是這個意思,徐鑫就覺得自己這次千里迢迢的從京城趕到陽城那完全就是一個錯誤。
不過蘇釋晨從來不會讓人失望,只見他如此說道“這樣加強當然是不行的,用我們寫文的話來說這樣會崩。”
“不是這樣加強那還能怎麼加強?”徐鑫追問。
蘇釋晨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反問道“不知道徐鑫導演知不知道高順?”
“高順?難道是呂布八健將之一的那個高順?”徐鑫接了翻拍《三國演義》這個任務自然是要把《三國演義》啃幾遍的,就好像俞七元翻拍《西遊記》也將原著看了不少次,這些是基本功夫。
“高順的確是呂布手下,不過八健將之中卻沒有他,呂布是八健將是按照官職的大小來排列的:宋憲、魏續、郝萌、曹姓、侯成、成廉、臧霸、張遼這八人,其中又數張遼最為出名。”
“雖然高順不入八健將之中也沒有什麼名氣,但是他所率領的陷陣營卻是在歷史之上留下了名的,記載‘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高順曾經率領陷陣營擊敗過擁有關羽張飛這等猛將的劉備,陷陣營雖然不出名,但是卻可以說陷陣營可以說為三國時期的特種兵。”
“蘇編劇你的意思是說?”徐鑫聽蘇釋晨這個話心中有一絲明悟了,好像抓住了什麼課又好象沒有抓住。
蘇釋晨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接著說道“在三國之中這種部隊非常的多,諸葛亮所組建的北伐核心無當飛軍,翻山越嶺,擅長野戰。”
“公孫瓚的白馬從義,三國之中記載‘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根據這些記載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隻極其快捷的機動部隊,是公孫瓚為了對抗匈奴騎兵而逐漸的。”
“鞠義所率領的先登死士,打得公孫瓚落花流水;陳到所統率的白毦兵在夷陵之戰,蜀軍戰敗,陳到所率領的白毦兵幾百人一聲聲的拖住了東吳的追擊。”
“還有什麼袁紹的大戟士,姜維的虎步軍、曹純的虎豹騎,陶謙的丹陽兵等等這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