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2/4 頁)
真宗令周懷政開啟圖軸,這圖軸極大,輔開了在長廊上足有數丈長。數名宮人拉著圖軸,真宗帶著劉娥一邊看,一邊將方才御書房中王欽若所說的設想一一說給劉娥,兩人從這一頭慢慢地看到另一頭去,足足看了近半個時辰,還未看完。
王欽若這捲圖軸將封禪的整個想法設計全都詳細地列了出來,竟然是工程浩大,而且自籌備、興建、設祭、主持等等,設了大量的官職。王欽若精通史書,滿腹文才,每一項皆引經據典,內涵極深。這一番圖軸顯見用了許多心血,絕非一朝一夕能做出來的。
劉娥越看臉色越是凝重,原以為王欽若只是自恃才高不服在寇準之下,如今看來,他的野心原不止此。
真宗看她臉色有異,問道:“小娥,你有什麼想法?”
劉娥揮手令周懷政等人收起圖軸退下,看了真宗一眼,大膽道:“這次封禪,大破常規,舉動浩大無比,依臣妾看來,倒像是重組一次內閣。”
真宗沉默片刻,忽然笑了起來:“真不愧是朕的小娥。”
劉娥微一思索,不由心驚:“官家不滿意王相了?”
真宗搖頭:“不,朕還是要倚重王旦的,這朝中上下,他也確實是無人可以取代。只是”
劉娥問道:“只是什麼?”
真宗冷笑道:“只是自寇準外放之後,王旦不知為何像是轉了性子,處處拗著性子,竟然將寇準的脾氣學了十足,內閣之中針潑不進。朕本提議讓王欽若接替寇準的位置,不想王旦一口拒絕,倒像是虛位以待寇準回來似的。”
劉娥點了點頭:“若是讓王欽若插入,來對王旦有所牽制,亦是不錯。可是”她猶豫了一下,道:“王欽若顯然是要君,古往今來有多少臣子,巧立名目多生事端,或修土木工程、或做祈福祭天、或借神道之言,為名義上為國為君,其實是利用這個事端,借天子國家之名,將普天下的官職錢財任意調遣,變為自己的權勢,此等事不可不防啊!”
真宗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小娥這番話,當真把古往今來臣子們努力施政措新的心思都說得透了。只是說得透了又如何?臣子們努力想法子以便要君挾權,為君王則亦可以利用他們這份心思,從容制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要推行一件事,也必得容易做這件事的人從中得到好處。否則的話,只怕無利之事,後續無力。水至清則無魚,臣子們也是人,不是聖人,倘若一個人無慾無求,倒是可怕了。為君則不怕臣子們有權欲名欲利慾,知道他們的慾望在何處,方可為我所用。”他長嘆了一聲:“封禪之事,雖然是王欽若之議,卻的確是當下應該行的事了。正如王欽若所言,一可以安定天下百姓之心,二可以鎮服四夷天命所歸,三則”他沉吟不語。
劉娥知道他心中所思,真宗是開國以來第三個皇帝,太祖太宗有開國之功,他身為天子,自不甘心毫無建樹。自登基以來,勤政不息,親自巡查邊關,親征澶州,大開科舉,大舉裁官,興修水利農田等,如今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也應該是給天下一個盛世已經到來的交待了。更何況契丹雖訂盟約、夏州雖然來歸,但都是暗伏野心,蠢蠢欲動,但遼夏均十分相信神道,封禪之舉也是展示國力,借神道之力以鎮服四夷。同時,天子的權威也需要更進一步的加強。
她低頭暗忖了一下,如今朝堂是鐵板一塊,真宗上次提出的立後之議,也被駁了回來。看起來朝中人事,也的確到了應該調整的時候了。雖然她對王欽若此舉不以為意,但是既然真宗有意推行,對於她來說,亦未曾不是一件順水推舟的好事。想到這裡,轉而笑道:“官家說得有理,是臣妾多慮了。”
真宗點了點頭道:“不,小娥,你一句‘要君’之言也的確是提醒了朕,此事推行之時,朕自有控制。”
景德五年正月,皇城司上奏,說是城門守衛看見左承天門南鴟尾上,有一道長約二丈的黃帛吊在那裡,不知道是什麼徵兆,特來上報。
此時真宗在朝元殿接見群臣及外國使臣的朝賀,聽說了此事,連忙派周懷政前去取來一看,這邊對文武百官說:“去年冬天十一月間,庚寅日夜半,朕方就寢,忽然只覺得宮室中光華燦爛,見一仙人著星冠絳衣,來對朕說:‘來月宜就正殿建黃籙道場一月,當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說完就不見了,朕正疑惑著,因此十二月間在朝元殿建設道場一月,但是此事大是非同尋常,因怕引起疑惑,所以不曾對人明言。如今城門上見帛書,難道真有天書下降這種事不成?”
王欽若當即出奏道:“陛下至誠格天,應該上邀天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