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2/4 頁)
明相信在南京大屠殺中,也許也有這樣善良的日本人,就像賈彰柯在電影中濃縮而成的那個告密的日本少佐,這也是東方未明和周遠同意加進去的,但他不相信這能夠代表這場屠殺的全部,或者說主流,因為即便是那個少佐在面對自己的人性時,也是下了屠殺的命令的。所以那些個麻木的日本軍官,才是日本軍隊的真實寫照。一個人走在大街上會突然被路過的,一時興起的日本人提槍殺掉,這種現在聽上去覺得不可思議的事,在1937年冬天的南京卻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推倒了孫中山銅像的日本人,用著他們在島國幾千年流下的那種自卑,一下子放到地大物博的中國,孱弱的中國,滿足了這群自卑的島國人變態的征服欲,所以他們完全拋棄了人性,在這片土地上為所欲為。於是,《拉貝日記》當中的那一絲希望與溫暖,更能讓大多數普通民眾所接受。
東方未明開啟一本名為《光影時尚》的雜誌,首先看了對《南京南京》的褒揚:“影片透過強烈的對比表現這種複雜的關係,開頭一場民間抵抗士兵和日軍小巷狙擊戰,打得很過癮,但是接下來的花樣百出的屠殺戰俘卻讓一切陷入死寂;那些主動舉手去給日軍當慰安婦,以換得難民營暫時安定的年輕女子和那些拿著武器卻放棄抵抗,舉手投降的殘軍士兵;努力積極保護傷員和難民的外國友人,而卻主動像日軍出賣情報,希望苟且偷生的唐秘書一面是貪生怕死,一面是捨生取義,恰如其分的解釋電影的英文標題:生和死的城市,在這麼一個極致環境下,人是怎麼面對生死的,人性的高貴和卑微在這個特殊的舞臺被盡情放大,正因為各種各樣的視角存在,才使這部電影變得豐滿而充滿了內涵。
雖然影片中很多場景令人髮指,但是路川並不想透過這部電影激起仇恨甚至遷怒,這也不是一部電影應該承載的內容。不管是對日軍的“美化”還是對屠殺的客觀記錄,以及表現中國民眾的反抗,都是一種正視戰爭的寬容態度。民族的情感固然可貴,但是不能有了情感而失去理智,所有人痛恨的都不是普通的日軍或民眾,他們和角川、百合子一樣都是棋子,無法選擇自身命運。痛恨的是日本陰魂不散的軍國主義,只要這樣的思想依然在日本上空遊蕩,戰爭就有可能重新爆發,一個善於粉飾和掩蓋歷史的國家,一個至今沒有正視歷史和認真懺悔的國家,依然需要我們高度警惕,所以,這段歷史我們就不能忘記。
”
讚揚的話千篇一律,影評人週利評論道:藝術上是成功的,角小說~就來ωa~p川這個人物是很多人想不到的,甚至會惹來一些爭議,但卻是藝術上的成功。他不是典型人物,但透過這個人物完成了壞人的自我救贖,包括部分日本兵的救贖。如果反面人物都是007式的,其實更失敗。電影有3條線索,只有最後一部分是從戰爭罪人角度出發,而前面都是從電影受害者角度來反映南京大屠殺。專業媒體評論家齊又說路川是使勁控制著才沒有罵娘,看之前,對該片最期待的是想看路川如何解釋日本軍人進入南京之後的心路歷程。畢竟日本的軍人也是人,日本的軍隊紀律性也很強,他們是如何一步一步最後成為殺人狂和強姦犯的,不可能上來就都那麼心理畸形。在這一點上路川做得稍稍有些令人失望,這段心理描寫並沒有下很多功夫,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恨,說他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回憶歷史真是誤會他了,他其實是使勁控制著才沒有罵娘大家都是從電影的藝術性和日本人這個角度出發的,談得倒也中肯。從技術上講,確實算得上中國電影的進步代表,東方未明自己也非常喜歡曹宇的攝影,音樂也不錯,演員的表演也個個出彩。呃~除了沒有高園園,由於路川的出走,“中國龍”的藝人雖然在東方未明的解釋下並沒有對路川產生不好的想法,不過在選角色有意無意間迴避他,尤其是高園園這些第一批和東方未明一起組建起“中國龍”的“開國功臣”。
東方未明又翻開其他的報紙和雜誌,單獨評價一部電影的並不多,都是拿著兩部電影比較的,看來是周遠故意拿來給他看的。東方未明仔細看了看,業內人士對《拉貝日記》的評價還是蠻客觀的:
北京電影學院資深教授黃式線——雖然片子非常沉重,但是我們在裡面看到了人性的光輝。一個德國人能夠無私的保護這麼多中國人民是非常了不起的。更難能可貴的是,電影沒有把拉貝塑造成神,而是把他純粹當做一個人來塑造的。這讓拉貝看上去特別的真實。另外,對於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我想借用張純如的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忘記屠殺意味著第二次屠殺”。
馮小鋼——我作為一個普通的觀眾用一種樸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