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3/4 頁)
未明為什麼依然選用小說原名的原因。電影開始了,開局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大家都知道意味著什麼,很多記憶深處仍然保留當時記憶的唐山人身體從一開始就忍不住顫抖著,電影拍攝地是按照唐山的原貌重建的,地震前的預兆更是讓每一個觀眾的心全都糾在了一起。災難終於來臨了,“中國龍”再次將電影特效運用到了極致,整個電影院被驚呼聲淹沒了。餘震幾乎複製下唐山大地震的駭人場面,人們在睡夢中被驚醒,然後在還沒反應過來的瞬間,地動山搖。23秒,在人的生命中只不過是剎那,但對於一些人來說卻是天人永隔。方登一家的命運也在這一天發生了轉折。如果大強為了就自己的兒女和妻子喪生已經讓你感到震撼的話,那麼徐凡扮演的母親元妮在女兒和兒子之間做出選擇時的絕望就讓所有人失聲了。飾演小方登的那個女孩是賈彰柯從倖存者的者的後輩子女中挑選出來的,她是由自己的母親帶來的,也許是命運的巧合女孩的母親當年也是被人收養,到現在也沒有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小女孩很有演戲的天分,雖然還不滿十歲,對於母親口中的大地震以及劇本中的故事一點就通,看到母親掉眼淚的時候,還會安慰母親:“等外婆看到我們的電影一定會來找我們的”所以,在電影中,小方登渾身沾滿泥土和血漿、表情痛苦。儘管如此,小方登眼神中的恐懼、絕望、不知所措的表情感染了所有的觀眾。沒有人敢去想象一個被母親親手“拋棄”的小女孩此時的內心是怎樣的。當女孩長大,她之所以寧可選擇退學,也不選擇墮胎,就是因為自己曾經有過的苦難記憶,使她對生命能作出這種積極的回應。這也是人類修復創傷的一種方式,就是牢記那些苦難對人性的傷害,讓它們絕不發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苦難的承受者,雖不會被我們視為英雄,但她對人性的這種自我修復,又何嘗不是一種英雄行為?
之後的故事,拉得很長,時間能帶走很多東心,卻始終無法癒合一個家庭受傷的心靈,方登無法原諒母親當時的決定,她選擇了逃避,只是這比遺忘更加困難。“我不是想不起來,而是忘不掉。”方登在最後的時候對自己養父說了這一句話。是的,有些東西是不願想起的,但並不代表可以一輩子忘掉。
而作為母親的元妮更是如此,一輩子都活在了會很當中,死也不願搬家,年復一年的再當初大地震的遺址悼念著亡夫和女兒。“倒塌的房子都蓋起來了,可我媽心裡的房子再也沒蓋起來,三十二年守著廢墟過日子”,方達是這樣說她的母親的。
對於個人來說,在災難中生存下來是一種幸運,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震所帶來的後遺症,不僅僅是震後的生存問題,更可能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問題。故事的最後,方登和方達在32年後,也就是2008年的一場抗震救災的現場相遇,對於為什麼會吧時間定在2008年,沒有人特別注意,這是東方未明在劇本上留下的伏筆,希望他這個隱喻的提醒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別是電影中涉及到得一些防震知識和陣前預警,也能讓中國人補上這一課。最終,母女相認,元妮第一個反應就是給女兒下跪,這便是我們的母親,當初的抉擇割去了她身上最寶貴的東西,當這一切還能挽回的時候,她甘願犧牲自己的所有。
音樂響起,23秒,32年,這首歌是由東方未明親自演唱的:
“如果沒那麼長的夜
此刻怎會這麼痛
二十三秒三十二年
讓一生失眠
眼角有魚尾的圖案
時間壓彎了軀幹
二十三秒三十二年
月就沒有圓
被風吹亂的蠟燭
頂著火焰流淚哭
當挖開記憶那一層土
就像經歷沒有麻醉的手術
耳朵塞滿了孤獨
我聽不見幸福
別再用冷漠對待麻木
我還有溫度
二十三秒三十年的霧
我呼喚日出”
心靈的廢墟上,我們看到一座叫做希望的城,儘管曾經的創傷無法讓生命變得完整,我們卻看他們依然懷揣著夢想努力前行
電影結束後各大媒體給予了餘震極高的評價:
餘震帶領我們回到了電影的原點,它讓人痛快地哭,之後讓人破涕成笑,它讓我們知道,電影還是我們記憶中的那個有生命力,能感動人,值得我們去珍視和反覆回想的電影。——看電影
餘震是一部悸動靈魂的史詩,感人至深,幾無瑕疵——時裝
看電影感動落淚到不能自已,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