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部分(第3/4 頁)
氣勢磅礴。十八歲的他,面對泰山長跪不起,淚流滿面。
一位路過的挑夫被感動了。
挑夫什麼也沒有說,默默
了崔中凱。肩上挑著沉重的擔子,手裡拉著崔中凱,去。
一路上,數不盡的名勝古蹟、遍佈山中的摩崖碑碣,讓高中畢業生崔中凱驚歎不已。廟內,漢武帝植下的柏樹翠影婆娑;紅門宮前,孔夫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音繚繞;回馬山上玄宗勒馬而回的怯懦尤現;雲步橋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揚;十八盤道,李白、杜甫“笑拍紅崖詠新作”墨意未盡,豪風猶在
十八盤是泰山登山路中最為險要的一段,共有一千六百餘級石階。兩邊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雲梯。
崔中凱看了看身邊的挑夫:面孔黑粗,衣衫破舊,腳上是被泥沙染成土色的舊膠鞋。肩上擔子兩頭是兩隻筐裡面裝滿了青磚。他正在吃力地上臺階。氣喘吁吁的崔中凱想幫挑夫一把,被斷然拒絕了。他試探著詢問,是否休息一會兒再走,也被否定了。挑夫說弟,一坐下來不再想往前走了,會前功盡棄的。崔中凱無奈,只好緊隨其後。挑夫的話“一坐下來,就不想再往前走了,會前功盡棄的”,讓崔中凱心裡一“激靈”。他覺得生活平凡、甚至有些艱難的挑夫出的話卻很有哲理。
挑夫小心翼翼。在一處彎路,本來是橫著的擔子在肩頭一點點挪動,挪到幾乎與身體平行肩頭搭成一線,簡直是在用手託著擔子。他低著頭眼盯著容得一隻腳平放的臺階。因為用力,喉結正面深陷著一個坑。前面是兩個高鼻樑、藍眼睛的外國人,正在把鏡頭對準挑夫。只聽挑夫一聲吼叫,兩個老外惶恐地躲到了一邊。挑夫卻看也不看他們,擔子在肩上顫動了一下,然後喘了幾口氣,繼續向前艱難地攀去。
崔中凱對人生認識,正是從泰山挑夫開始的。他覺得,泰山挑夫,挑起了人生生存的全部意義。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挑著沉重的貨物,山上山下往返不斷。所得到的,僅僅是一份微薄的血汗錢,卻毫無怨言。也許,他們的一生就如此度過,直到無力挑起肩上的擔子為止。
到達目的地,挑夫把擔子裡的青磚卸了,領崔中凱來到金頂一處偏僻處。令崔中凱驚訝不已的是,在這樣一個不為人知的岩石後面,竟然有一汪清泉。
挑夫摘下一片樹葉,圍杯子形狀,舀滿了泉水,遞給了口渴的崔中凱。泉水很涼,甜絲絲的。
挑又從衣兜裡掏出一個黑麵饅頭,一掰兩半,遞給崔中凱一塊。崔中凱也不推辭,接過來狼吞虎嚥起來。他餓極了。一路乞討,難得飽腹。
挑夫:“小兄弟,今年四月二十八日,我挑著糧食上山,你猜我在十八盤上遇到了誰?”
崔中凱搖了搖頭。
“我遇到了一位大官!”
“真的?”
“是真的。我在電視裡見到過這位官。和本人一照面,我還真不敢相信呢。這位大官很關心人呢,問我累不累,每天收入多少錢,家裡幾個孩子,孩子上沒上學。和這位大官一同登山的,全都是拜相入將的官兒。見到大官時,我一下子嚇傻眼了,這可是當今皇上啊!不呼萬歲,不路邊跪拜,也該問個好呀,可是,心裡一慌,全忘了!”
挑夫很健談,他說據史書記載,歷代天子更替都要登泰山祭拜。古時帝王在登基稱帝后,大都要去泰山封禪。泰山封禪,“受命於天”。同時,帝王們在其統治獲得一定成績後,赴泰山封禪,向天地之神報告天下太平,並且致以謝意,感謝神靈保佑國家風調雨順,民生安樂。他津津樂道地介紹與**的不期而遇。
原來,那一年的春天,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乘專列到魯東省視察工作。先後聽取了魯東省委的工作彙報後,**提出要登泰山,要登上頂,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大家都很緊張,因為**已六十多歲的年齡,徒步登山,身體是否能夠承受?可是,**要徒步登山,誰也不好阻攔。
地方領導只好交代警衛人員,在必要時攙扶**一把,但不要明說,以免破壞了他的好興致。也在幾處略平坦處擺放了椅子,以便中途休息。
登山時,**興致很高。一邊欣賞風景,一邊和大家說笑交談,氣氛很活躍。
當大家路過一個小廟堂時到一個小腳老太太在燒香。只見她跪在神像前口中唸唸有詞:“泰山奶奶,我十年沒來了,不是我不願來,我也沒有忘了您,是因為那些頭頭腦腦管得太嚴了,不讓我們老百姓來。”大家聽到這裡都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