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部分(第1/4 頁)
一般資料裡找不到餘玠輟學的原因,彷彿諱莫如深有多少內幕似的,其實是很簡單的一點小事。子曾經曰過:少年戒色,中年戒鬥,老年戒得。餘玠少年求學,卻犯了“戒鬥”這一條。
某一天,餘同學去喝茶,很可能是當天風和日麗讓他精神愉悅,一不留神和茶博士吵了起來。雙方都是死催的,火越燒越旺,於是決定動手。
餘同學年少力薄,初戰失利。但餘同學狠辣強悍,決定再來。他操起了一根木棍對方死了。餘玠只有輟學逃亡。
去當職業匪徒呢,還是選個類似的?餘玠選擇了後者,他投身到淮東制置使趙範門下,當了一名幕僚。時也命也,正趕上宋、蒙交戰,餘玠立即脫穎而出。
前面提到的杜杲成名之戰——安豐軍之戰,杜杲固守三個月之後得到外援,裡應外合大敗蒙古軍。那位外援,就是餘玠。事後在餘玠的功勞簿上靜靜地躺著一個顯赫的名字——蒙古軍主帥葉國大王,他被當場擊斃。
次年,公元1238年寒冬,餘玠守招信軍,與蒙古軍血戰三日,身負重傷,保住城池不失。
再一年,餘玠的傷好了,越想越生氣,決定報復。
蒙古人家大業大手筆大,入駐開封之後,把早就淤塞的河道都疏通開了,開始大造戰船,預謀水陸並進攻打江南。每一個宋朝人都知道這有多危險,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這麼幹的,強極一時的北宋水軍就從這裡開始起步。
餘玠突然間率兵啟動,出兩淮入河南,在敵佔區穿插自如,奇襲開封城,一把火把蒙古軍的造船廠燒成一片廢墟。做完了這些他仍然覺得不過癮,順勢又威逼歸德府,等蒙古軍終於反應過來,向歸德府集結時,他突然轉向,猛攻宿州。
宿州被他攻破了。
這之後,餘玠才全軍南歸,安然回到南宋境內。這番壯舉是南宋幾十年以來所未見的,一時間餘玠聲名遠播,廣為傳誦。
趙昀親自接見他,據說仔細看了他很長時間,決定把蜀川交給他。
餘玠是個劃時代的人物,他對蜀川的理解,超出了當時所有人,包括孟珙。因為他發現了宏觀方面的大差異。在整個東亞,甚至歐洲,蜀川都是極特殊的一塊區域。
它是山地。
蒙古軍橫掃世界,不外乎戰馬、弓箭、投石器這三樣武器。它們足以毀滅軍隊與城市,卻沒法征服高山與大河。
高山、大河,正是南宋所擁有的。具體到蜀川,就是高山。此前蒙古軍攻破蜀口,肆虐兩川,記錄顯示的全是成都被攻破、開州被攻破、重慶被威脅等,這就是問題所在,都是城池受損,那麼山呢?
和平歲月中,沒人願意放棄平原,去山上居住,導致蜀川的山地還處在原始狀態,餘玠要把它們利用起來。為此,餘玠把治蜀的任務分成了兩步走。
第一,聚統人才。
蜀川多傑士,只要用心,自古不缺。餘玠細心搜尋,得到了王堅、張鈺、張實、冉璡、冉璞等人。前三者在日後大放光彩,成為南宋戰將群落裡的璀璨明星,支撐著漢民族與蒙古軍死戰到底。後面的冉氏兄弟更具有決定性作用。
沒有他們,就沒有蜀川。
冉氏兄弟幫助餘玠完成了蜀川中獨特的山城防禦體系,其中的代表作是處於重慶合州附近的釣魚城。釣魚城石壁陡峭,山勢聳立,相對高度達三百餘米,山下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水環繞,南、北、西三個方位臨水,只有東面可以登臨。
山水之利,足以固險;山水之便,可以通達蜀川各地。如此雄關,地處如此要害,正是上天賜予蜀川的天然要塞。
可是當時卻沒幾個人贊同。傳統思維是人類的共性,千古以來只有極少數的人傑才能破除之。餘玠想在原有的釣魚寨上擴建釣魚城,上下一片譁然,覺得新來的長官真是不著調。眼放著現成的城池不加固,跑山頂上去喝冷風?
餘玠力排眾議:“城成則蜀賴以安,如果不成,我一個人獨自上釣魚城就是,不用你們跟著。”
釣魚城城牆高數丈,用石塊壘成,全城開八個城門,分別有外廓、皇城、內城三道防線。南北各構築一個一字城與嘉陵江相連,以便補給,同時能阻擋敵軍城外運動,還可以與外城形成立體攻防。
釣魚城的成功帶動了周邊一系列山城的興建。成都、篷、閬、洋、夔、合、順慶、隆慶八州府共建有云頂(今金堂縣)、運山(今篷安縣)、大獲(今蒼溪縣)、得漢(今通江縣)、白帝(今奉節縣)、青居(今南充市)、苦竹(今劍閣縣)、釣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