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1/4 頁)
國策——“子孫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這是錢鏐的臨終遺言,直截了當地告訴後代子孫,不管中原地區換了誰當皇上,我們的態度都只有一個,就是“善事”。
作用——牽制南唐。這真是歷史悠久,從南唐的前身“吳”開始,兩浙地區的“吳越”就和蘇皖贛閩間的鄰居不和,北方大國的君主們,不論是後梁、後唐,還是後周和宋朝,交給吳越的命令就只有一條,即牢牢地扯住鄰居的後腿,絕不讓以前的吳,現在的南唐跳過長江去。
這兩件事就是吳越的立國之本,雖然是任務,但也是保障,這讓錢鏐的子孫在兩浙溫暖富饒的大地幸福地生活了三代人,直到第五位國王錢俶為止。
任務變了,趙匡胤在開寶七年,公元974年7月通知錢俶,別再牽制了,直接出兵配合我攻打南唐。接到命令,錢俶沉默了,吳越全國卻突然間沸騰。打南唐,解恨,這麼多年有多少吳越人死在南唐人的手裡,正好借宋朝來複仇!
但是官場裡的意見卻截然相反。吳越宰相沈虎子憂心忡忡地找到了錢俶——陛下,南唐是我們的仇人不假,可它也擋著宋朝,一旦它垮了,我們怎麼辦?
錢俶繼續沉默,但他很快就作出了決定。吳越一如既往,聽命宋朝,無論什麼命令,都無條件答應。
沈虎子愕然,進而大怒,這般懦弱!無法理解!吳越雖小,難道沒有兵嗎?南唐還那麼大,難道不能聯合嗎?宋朝又怎樣,自古以來中原北方的大國有多少次是在長江邊上一敗塗地,不得不和南方小國劃江而治的?怎麼能連抵抗的念頭都沒有,連敵人的影子都沒看見就認輸?!
錢俶沒生氣,反而向他笑了笑,像是有很多的話想說,但是最後他只是輕描淡寫地告訴宰相大人,你被撤職了,回家去吧。之後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錢俶是一個比李煜還要怯懦萎靡的亡國君主,連稍微抵抗的勇氣都沒有,而且還給奪國的敵人去扛刀!
但是錢俶卻一點都不在乎。他仍舊安穩地坐在自己的王宮裡,臉上帶著些許複雜,但相當安逸的笑容。
歷史證明,或許他沒有李煜那麼聰明,更加沒有李煜的才氣,但是他清醒。沈虎子看到了一般百姓所看不到的局勢,而他看到的,卻比他們都深遠。
也許他真的應該反問他那位愛國的宰相一句——如果我現在反宋聯唐,你信不信趙匡胤會先來打我?到那時你覺得南唐能發兵來救我嗎?能嗎?!
人生不過是一盤生意,人人都得為自己,難道不是嗎?
有一個問題,李煜是什麼時候知道宋朝要下決心攻打南唐的?
無法考證。史書記載,在公元974年,李煜最後一次拒絕了趙匡胤的邀請不去開封之後,“帝始決意伐之。”但那是指趙匡胤,問題在於李煜怎麼知道這是“最後一次”?
要是知道,他肯定不會去做下面的這兩件事。
第一件,趙匡胤被拒絕了之後,突然又提出一個新的要求。他要李煜馬上派人護送南唐境內一家姓樊的人到開封來,全家老小必須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出事。
李煜摸不著頭腦,但他剛剛拒絕過趙匡胤,心驚膽戰之餘正想著怎樣討好,何況根據調查這家姓樊的人極其普通,最有出息的是個叫樊若水的落地舉人。那就送吧,無足為惜。於是他下令立即照辦。
後來他後悔得想跳江,但是當時他和他所有的南唐臣子們都弄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二件,時間就要往前推一點。一年前的4月份,宋朝派來了一個叫盧多遜的使者,人很和氣,對李煜也不像別的使者那樣侮慢刻薄,於是他們很談得來。在臨別時,這位盧使者突然說——朝廷正在重修天下方誌,史館中獨缺江南諸州的,能每州都給一本,讓我帶回去嗎?
小事一件,李煜想都沒想,就立即命令手下連夜抄寫趕工,務必要搶在第二天早晨以前送到了江邊,以免耽誤了宋朝使臣開船。就這樣,宋朝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江南十九州之地的山川地形、屯戎遠近、戶籍多寡等等國家級機密統統一網打盡。
直到這兩件事都辦完了,趙匡胤才對李煜進行了那次最後的邀請,李煜不識好歹,於是歷史上就記錄了宋朝次出兵江南的原因——“倔強不朝”。
因為一個人不來,那麼就派十多萬人過去!
趙匡胤在宋開寶九年,公元974年的9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升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山南東道節度使潘美為都監;潁州團練使曹翰(留意這個人)為先鋒都指揮使,統軍十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