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3/4 頁)
了,戰績是陣斬五千餘敵,生擒兩千餘人,抓獲党項部落的酋長未慕軍主、吃囉指揮使等二十七人,馬兩千餘匹,兵器鎧甲過萬數,但是自身的傷亡,還有連日的行軍、激戰,已經是徹底的傷疲之軍,而且身在客境,實在沒法再去追擊。
退兵,宋軍幾乎是剛剛擊敗李繼遷,就從烏、白池開始撤退。但是退兵的過程中才真的是兇險萬狀,幽靈一樣的党項騎兵在西夏荒原出沒不定,只要宋軍稍微露出散亂不支的跡象,他們就會隨時再殺過來,勝負生死之間根本還都沒有確定。
這時王德用請父親和範廷召先行,他率軍獨自殿後,嚴令——敢亂行者斬!宋軍全軍整肅,隊伍嚴整,就在離原夏州五十里的地方,党項人真的出現了,一直尾隨在他們的背後,但是始終不敢挑戰。眼睜睜地看著宋朝人越走越遠。
西夏之戰就這樣結束了,宋朝這一次真正的得到了勝利,但是勝利的程度還遠遠不夠,這一點李繼遷清楚,宋朝的皇帝趙光義更明白,對於西夏他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就此掃平,絕不給李繼遷再死灰復燃的機會!
轉過年來,趙光義任命侍衛司馬步軍都虞侯傅潛為延州路都部署,以防禦契丹;任命殿前司都虞侯王昭遠為靈州路都部署,繼續向李繼遷進攻,攻擊不斷,時刻搜尋,務必要斬草除根。
戰況激烈,不到一個月,王昭遠就在靈州行營上報,再次擊敗李繼遷,但是李繼遷仍然逃脫了。這時候時間到了宋至道三年,公元九九七年的二月間,趙光義五十九歲了,糾纏了他近十八年的箭傷終於不可控制,史書記載,他病情惡化,生平第一次在便殿決事。
他下令靈州前線停戰。之所以這樣做,無外乎兩個原因。一,兵家乃不祥之物,趙光義要以休戰來邀上蒼之幸,懇請賜福再延長他的生命;二,以他對戰爭的關注程度,這次由王昭遠征討李繼遷,他一定還是賜陣圖,定計劃,全程遙控戰局,這時他再也支撐不住了,只有放棄。
之後的一個月的時間裡,《宋史》中再也沒有任何政治、軍事、人事變動的記載。很明顯,帝國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皇帝的健康。但是舉傾國之力,也無法延緩一個人生命的流逝。
三月二十八日,趙光義終於病倒,徹底無法料理國事。第二天,最後的時刻終於來到,他死在了皇宮內的——萬歲殿。
萬歲殿,居然還是萬歲殿!時光輪迴二十二年前,就在那個風雪交集的夜裡,他匆匆走進了這個神秘的世界,去面對著哥哥的屍體,這時居然也要從這裡離開!
二十二年了,他留下了太多的印跡,在正統的史書上,人們可以看到歷朝歷代人士給他的蓋棺評定。宋人的評價當然很高,說他不僅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指徵服北漢),而且之前就協助趙匡胤奠定了大宋的基業。完全是一位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超級皇帝。
到了元朝,也就是《宋史·太宗本紀》裡以及後來的明、清兩朝的學者們,對他就沒有什麼顧忌了。元人強調他“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這是說他對哥哥不敬;“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這是他對弟弟、侄兒、嫂子的不仁。最後的一句還算厚道,“後世不能無議焉。”說他身後會有些議論。
的確,這些事情一直都在千年間口碑流傳,對他聲討斥責。但是,這都是他的私德,與軍國大事方面的成敗無關。與之相對比的是李世民親手幹掉自己的哥哥、弟弟,又貶死了自己的太子,無論哪一點都比他做得狠,但一點都不影響千古一帝的名望。
明、清兩代人所著重的就是這個。因為無論怎樣解釋、掩飾,趙光義從他哥哥手裡接過來的江山,都是一座欣欣向榮,統一將成,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而到他死時,扔給下一代的卻是一個破爛攤子。遼國人欺負到頭頂上來了,西夏人再不是臣子,連自己國內都有了四川大起義的反叛,這一切,都是他親手造成的!
可是這些也不足以說明這個人。
他太複雜了,但是也極其簡單。一句話,是他的追求害苦了他,更害苦了他的國家。他全心全意地去做著他沒法勝任的事,而且每次的運氣都差到了極點。
無論是兩次北伐契丹,還是遠征西夏,他都只差了那麼一口氣。可以說如果他堅持住了,那麼輝煌的、無與倫比的勝利就會屬於他。他就會如願成為那個神聖無比、壓倒所有前人的完美帝王。
但為什麼每一次他都那麼倒黴呢?
可是卻又無法否認,他又是那麼的幸運。比如說,如果他沒有和他哥哥趙匡胤生在一個孃的肚子裡,他還會是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