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騎著馬舉著刀過來明搶?可結果往往是千辛萬苦搶到手,自己的身上也是血跡斑斑傷痕累累,更有甚者,偶爾碰上漢人出了個強硬的皇帝,比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還要被反攻倒算。
哪一個比得上契丹?漢人先是自己送上門來幫助生產,把契丹養肥變壯,然後沙佗人突然間雙手獻上燕雲十六州,讓契丹人憑空得到巨大的財富和無窮盡的生產力,之後最絕的,是生怕契丹人突遇富貴沒法消化,後晉居然讓契丹人適應了整整十年,然後才由石重貴這個“孫子”把中原的腹地也斷送給了契丹。
這樣的機會哪裡是千載難逢?簡直是自有漢人以來的兩三千年裡,從來沒有給過異族人的機會!
耶律德光決心不走了,無論如何都不走了,一定要落地生根,把契丹就此真正的做強做大。他的具體措施是這樣的——首先讓開封穩定,並且從他開始改穿中原衣冠,從心理上先和漢人拉近距離。接著他把後晉的文武百官都召集起來,告訴他們每人官復原職,薪水加倍,並把幾個知名人物另行委任新職。比如李崧為太子太師(這麼說這個人可以去管教和支援耶律德光兒子了?)兼任樞密使(更絕,他從此能管轄契丹軍隊了?),馮道為太傅(這是個神仙,以後細說)。
這樣一來,後晉的各位藩鎮大人們都鬆了一口大氣,這些擁兵自重的大佬,在石重貴和耶律德光的“家務之爭”中,多數沒有插手,所以兵力基本健全。這時,他們大多上表稱臣,讓耶律德光也鬆了一口大氣。
但是,只有一個人表現得很不積極。僅僅只是不積極,就讓耶律德光在開封寢食難安。這個人就是北京(今天山西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
劉知遠,沙陀人,是石重貴時期最強的藩鎮,兵力遠遠超過其他節度使。此人從小貧苦,以牧馬為生,長大後在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部下當兵,是真正的從生活底層做起,一步步爬到了一個軍人所能達到的極限高度。在無數的腥風血雨中,他逐漸擁有了一個獨特的,讓他可以真正屹立不倒的武器——沉靜。
以後發生的事情,證明了他的沉靜遠比這個時代最流行的勇敢機敏、兇狠殘酷等等暴力特徵更加具有決定意義。
在這場戰爭中,劉知遠時刻關注戰局,可始終按兵不動。就在契丹人攻入開封,俘虜石重貴時,都仍然不肯支援,真正做到了冷眼旁觀,無動於衷。在大多數藩鎮對耶律德光稱臣時,他也只是派人到開封向耶律德光表示祝賀,僅此而已,再無其他。
耶律德光沉不住氣了,他知道有很多的人都在看著劉知遠。劉知遠不服,人心不固,已經有一些蕃鎮和後晉的大臣轉而逃往後蜀或者南唐了。不能再耽擱。耶律德光決定主動出擊。他沒有動兵,而是給劉知遠送去了一件禮物和一封信。
禮物是一支木拐,樣式和用料現在已經不可考證,不過運送的過程中,漢人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契丹兵將都給木拐讓路,就好像這支木拐正抓在耶律德光本人的手裡。由此可見這的確是一件殊榮。
劉知遠愉快地接受了禮物,據說當天就開始拄拐。至於那封信,就讓劉知遠沉默了。他真不知道,原來白痴也是種傳染病,耶律德光已經深深地被石氏父子給感染了。在這封信裡,耶律德光對劉知遠非常親切,親切的程度和重視的程度完全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信的開頭是這樣寫的:“我親愛的兒子知遠,你好嗎”
劉知遠深深地呼吸,再深深地呼吸,信還是穩穩地拿在他的手裡,沒撕碎,沒罵娘,什麼事也沒有發生。耶律德光則繼續鬱悶,他仍舊什麼回答都沒有得到。他納悶,為什麼?我做錯了什麼嗎?難道在中原,當別人的兒子不是件很光榮的事嗎?實在不解,他只好再次讓人帶話給劉知遠——你不事南朝,也不事北朝,究竟想幹什麼?
這次他很快就得到了回答,劉知遠用行動告訴了他。契丹人在公元947年正月攻入開封,劉知遠在公元947年2月10日,在山西太原稱帝。
的確是不事南朝,也不事北朝,大丈夫兵強馬壯,何須屈膝他人,更何況異族敵寇!
劉知遠稱帝,留給耶律德光的就只剩下了華山一條路了,那就是立即發兵,把劉知遠和太原蕩平。而且要快,不然劉知遠就會變成一塊磁鐵,把原本在觀望的,和已經投降的後晉所有勢力,都從他的身邊吸引過去!但是他卻不得不佩服劉知遠的膽子,要知道,這個時候河北、河南已經完全被契丹控制,關中諸藩鎮也已經多數歸降,劉知遠所在的河東三面受敵,就這樣都敢突然稱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