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十五萬大軍和錦衣衛的精銳(以洪鵬的原人馬為主)則先到達長江邊上,然後乘船前往武昌,一百餘艘大小船隻把江面都擠滿了。明朝的水師其實是很先進的,後來的鄭和下西洋就是明證。
···············································
當朱棣在南京城外駐軍,建文帝最後一次派人來求和時,朱棣提出要求很簡單:談判可以,讓皇帝到燕營來談。朱棣這樣說,是因為他現在不想談判了,因為他現在有能力可以吃一個蘋果了,為什麼還要選擇吃半個蘋果呢,這是小朋友都懂的嘛!
但是建文帝竟然同意來燕營談判,並表示還想順便敘一下深厚的叔侄之情,朱棣忽然覺得自己的侄子什麼時候變得如此識相,他有點不解。
朱棣本以為膽小的建文帝絕不敢來燕軍大營的,既然他不來,我就沒法和他談了,這可不能怪我啊,此時的朱棣打著當年重慶蔣中正1945年時同樣的算盤。不過,人生總會有很有多意外的事,建文帝竟然同意了。朱棣相當迷惑,他總懷疑朝廷有什麼詭計在裡面,於是他決定召開一個會議。
會上,大家各抒己見,表示市場行情不一樣了,我們要吃一整個蘋果,不過樣子還是要做做的,於是決定先談一下,不過要快,因為我餓了。
六月初十,朱明復版“建文帝”穿了龍袍龍冠龍內褲,帶了頗有聲勢的五萬護衛,到燕軍大營龍潭和他久未蒙面的叔叔朱棣談判。
談判的前一天,按照禮部官員的建議,朱明復去了明孝陵謁陵,由方孝孺陪同並安排一切事宜,所謂謁陵就是告訴朱元璋在天之靈,我準備去幹一件關係社稷的大事,請你無論如何保佑我!
朱明復發現那時的明孝陵真是那叫宏偉壯麗,那個氣勢如虹,那個莊嚴肅穆,真是像朱元璋的事業和人生那麼牛叉!
此時的朱明復頗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心態,他在一大群人的簇擁下,穿著華麗的龍袍面對這這位祖先皇帝時,也不禁豪情萬丈,感概萬千,“當年你朱元璋從一個和尚到大明的皇帝,其間經歷了多少患難和苦痛,和你相比,目前我這點危機又算得了什麼呢?今天絕不會是我最後一次來這裡的”。
悲壯的朱明復還激情澎湃得寫了一首詩獻給大明開國君主洪武皇帝,並請求這位極其威猛的祖先保佑自己活下來,然後活很久,然後活的又久又滋潤。
朱明復的歪詩是這樣的:
贊太祖皇帝 作者:(明,如果穿越者也算的話)朱明復
釋氏門中修心性,行乞路上數山河。
吳鉤掃過陰山北,帝王起自貧下農。
朱明復相信這首詩雖然不和韻律,但朱元璋皇帝肯定會喜歡的,因為朱元璋的詩也是和朱明復一樣是自學成才,無師自通的。
朱元璋的詩是這樣的:
金雞報曉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
三聲喚出扶桑日,掃盡殘星與曉月。
朱明復一直覺得自己的詩詞完全繼承了朱元璋的血脈,屬於真傳,都是粗糲中見氣魄,白話中藏抱負。
這次謁陵後,朱明復心上似乎慢慢在滋長活下來的信心,他自己也覺得奇怪,難道是朱元璋在暗中保佑自己,還是自己寫的歪詩確實拍到了點子上。
談判那天,天氣很好,晴空萬里,談判在郊外一個大營帳中進行,營帳內是各方的精銳衛士各五十人。
建文帝一方談判代表有,朱明復版建文帝,方孝孺,禮部侍郎黃觀。
朱棣一方談判代表有,朱棣,姚廣孝。
哎,人不多嗎?是的,談判很機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雙方心裡都把這當做一場戲,相比之下還是朱棣誠意要多一點點,因為戲很假,但演員是主角親自演的,不像建文帝那樣耍大腕,碰到有難度的劇情就用替身。
朱明復和朱棣盯著對方看了十秒鐘,朱棣二十一歲就去北京發展了(不是北漂,是正式公務員,叫燕王),那時朱允炆只有四歲,一晃二十幾年過去了,現在朱棣回來探親(雖然帶的隊伍多了點),青年變成了中年,孩童變成了青年。相隔這麼多年見面可以說雙方是既熟悉又陌生。
如果是普通人家叔侄別離後重逢,肯定會相擁而泣,但在最高權力面前,這種正常的人倫之情是很奢侈的東西,雙方都在千方百計想消滅對方,當然這是內心,表面上還是要裝出另一幅樣子的。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