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部分(第2/4 頁)
的觀點是,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將之前政府存下來的錢拿出來花,增加就業,刺激經濟。
簡而言之,當本國的經濟不行了,政府用自己的錢加大投資,對經濟進行刺激。
只是讓人無奈的是,無論是美國還是華夏,都沒在用“存下來的錢”,而是直接開動印款機,繼續印發貨幣刺激經濟。受到金融危機衝擊之後,這些年華夏政府的貨幣更是印得猖獗,每年增幅達到全世界的一半。
跟美國的不同的是!
美國印錢是向全世界徵稅,這也是格林斯潘之所以當時被美國民眾熱捧的原因,因為這個人讓到美國民眾過上好日子。只是華夏並不同於美國,華夏印錢的結果,是華夏造成貨幣通脹。
本來印錢推高房地產是一個傷害,如今實行的這種凱恩斯經濟政策,又是讓貨幣的增量雪上加霜。
正是上述二個原因,華夏政府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壓抑住房價增長之後,華夏經濟的引擎在哪裡,另外,這大量增發的貨幣如何處置?
文章的作者提及了政府的一項計劃——城鎮化。
擠破房地產並不是一個好辦法,“某些群體”堅決不會同意。日本當年同樣經受過房地產泡沫,那個時候直接被擠爆,只是華夏情況不同,日本當時在全球稱雄,三洋、索尼、日立、東芝、松下、尼桑、本田、富士等等品牌為國民創造了很多財富。
但是華夏這邊呢?
並沒有這種擠破的條件,只能用一種更溫和的方式。
值得警惕的是,在拉美國家曾經上演過:在看到收益前景不明朗時,富人將他們手上的資產拋售,換成美元移民歐美國家,而本國卻重新陷入貧窮之中。
正是如此,去年政府嚴打地下錢莊,怕他們大規模地將財富轉移,將積累的外匯儲備帶走。那三萬多億美元,這才是華夏創造的財富所在,不容有失。
原先,城鎮化是一個很好的概念。政府推動中西部城市的基建,讓到資金流到西部小縣鎮,促進那裡的發展,將那裡的房地產炒高獲利,成為增發貨幣的一個好去處。
問題在於,主力資金並不賣賬。
相對於大城市,那裡的風險顯得過大,誰有錢會在城鎮買房?那裡能跟大城市相比嗎?不過,之前政府推出的自貿區概念,資金似乎有一些興趣。
資金都是逐利的,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否決了“涓滴經濟學”。
涓滴經濟學,常用來形容里根經濟學,因為里根政府執行的經濟政策認為,政府救濟不是救助窮人最好的方法,應該透過經濟增長使總財富增加,最終使窮人受益。
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並不給予貧困階層、弱勢群體或貧困地區特別的優待,而是由優先發展起來的群體或地區透過消費、就業等方面惠及貧困階層或地區,帶動其發展和富裕,或認為政府財政津貼可經過大企業再陸續流入小企業和消費者之手,從而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
華夏前領導人鄧小平提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改革開放政策便與涓滴效應異名同工。
只是事實證明,這其實是有問題的,“滴漏經濟學”並沒有按著里根的設想那般執行。而如今,這部分資金不願意過去投資中西部,這也可以說明了“滴漏經濟學”並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美好。
城鎮化的做法,在目前看來似乎是政府的一廂情願,並不能成為消耗增發貨幣的新出路。
文章的作者指出了政府的另一條路——華夏幣國家化。
如果能實現則華夏幣可以去全世界買資產,問題迎刃而解,而且政府似乎也有些打算。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年華夏幣匯率走勢提出了明確要求,即“保持華夏幣匯率基本穩定”。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穩步推進,世界金融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只是這一條路,並不好走,而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到目前為止,華夏幣仍然是小打小鬧,走著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先跟東南亞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建立貿易同盟,讓華夏幣成為該地區的主要結算貨幣,然後上升為儲備貨幣,小範圍地取代美元。
可以說,這是跟美國爭地盤之舉。畢竟世界的版圖就那麼大,用了你的華夏幣,那美元的使用量就會下降,它M3的發行量就要削減。
最近政府打算推出了亞投行正是如此,重點支援亞洲基礎設施建設。
總的來說,一些國家鐵路、公路、橋樑、港口、機場和通訊等基礎建設嚴重不足,但該國沒有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