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部分(第2/4 頁)
服膺而弗失。因此篤守中庸之道,唯聖者能夠做到。
第三、論述中庸之道的體用。
中庸之道“費而隱”,用廣大而體精微。它雖然高深玄妙,但卻體現在於凡之中。其小者、粗者,即使愚夫、愚婦,不肖者,亦可知之,行之;其大者、精者,則察乎天地,聖人亦有所不知、不能。故中庸之道,“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造端乎夫婦”。必須從小事做起,從忠、恕之道做起。子事父以孝,臣事君以忠,弟事兄以敬,交朋友以誠,這是忠;“施之己而不願,亦弗施於人”,這是恕。從這些平凡事體中體現出中庸之道的高深精髓。
起點中文網 qidian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
九十三回生肖天將齊出動 忠戌狗自以為是2
更新時間2012…3…28 12:09:54 字數:8733
第四、論述治國以修身為本。
“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而仁以親親為大,故治民以親為本,而事親又以修身為先,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的內容有達道五,達德三。“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此五倫是天下的達道。“知、仁、勇三者”,是天下的達德。欲培養此三達德,應自好學、力行、知恥開始。能努力於此,則雖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和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的差別,及其成功則一。能修身,則可以治天下、國家。“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要治國,應掌握九條大綱,這就是“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這九者,仍把修身放在第一位。這就是《大學》以明德為本,以親民為末。透過修身,確立中庸之道,以之治理國家,天下國家便可得而治了。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接著鄭義看到了《孟子》的兩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接著鄭義看到了《論語》的十則,論語十則的解釋是: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孔子說:“在溫習就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險。”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現實‘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酒後落葉的。”
子貢問到:“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