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部分(第2/4 頁)
溝通一下。 husuu 首發
唐小舟暗叫,趙德良這樣做,豈不是在和稀泥?溫瑞隆來找他,顯然是想他
對陳溫矛盾表態,尋求支援。可他卻避而不談,只談具體事情,迴避焦點。陳溫
矛盾不解決,對於政府工作,會起到相當大的阻礙作用。趙德良難道沒有看清這
一點?或者他明知這個情況,卻又採取了一種不直接面對的辦法?用意何在?
溫瑞隆離開,唐小舟也回了自己的辦公室,坐下來後,他開始沉思。
他不相信趙德良不清廷陳溫之間的矛盾。他甚至有一種感覺,趙德良其實是
在有意迴避這件事。在這一矛盾中,他既不支援陳運達,也不支援溫瑞隆。想到
這一點,他的腦子突然靈光一現,難道說,趙德良其實是在縱容?
大陸長期有一種認識,覺得蔣介石是個陰謀家,他最大的陰謀手段,就是在
屬下之間製造矛盾,並且推波助瀾。他之所以要製造矛盾,就是為了掌握權力平
衡。手下那些人,每一個人都握有重權,他們之間,如果不出現爭鬥,鬥爭的矛
頭,便可能指向自己。不僅僅是蔣介石,歷來的帝王將相,也都如此。中國的歷
史劇中,歷來有忠奸之分,其實在一個朝廷之中,是無所謂忠奸的,任何一個人
,都是皇帝的臣子。陣線分明的根本原因,只不過在於皇帝需要他們之間的矛盾
,利用這種矛盾,才能達成權力平衡。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近代史上一個重要人物曾國藩,擁有絕對實力推翻清朝
的統治,然後取而代之。但曾國藩這個人是個死腦筋,受家文化影響至深,沒
有絲毫反皇權思想。所以,他殺太平天國的時候,被人稱為鬼剃頭,但對待滿清
皇室,他卻不敢有半步越距此外,歷史學家還認為,曾國藩和左宗棠,是最應
該成為聯盟的,就因為左宗棠以問鼎為暗示,希望曾國藩造反,曾國藩同樣以問
鼎作答,拒絕了左宗棠,兩人此後便漸漸疏遠,甚至有成為政敵之嫌。
這些認識,顯然只是文人之論學者之論,而不是政治家之論。曾國藩雖然也
是一介文人,但首先他更是博通古今的大政治家,他考慮問題,肯定是從政治的
角度而不是從文化的角度。他肯定早已經看清,自己如果起來造清朝的反,清朝
確實可以被推翻,但最終是不是由他曾家坐天下,就難說了。且不說清朝當時還
很強大,單是戰端一開,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到底會站在哪一邊,實在是一
件無法預料的事。至少,他看清了一點,左宗棠和李鴻章是絕對不肯對他俯首稱
臣的。這兩股力量和任何一股力量聯合,自己就可能死無葬身之地。如果他不造
反,那麼,就勢必涉及同左宗棠以及李鴻章的關係處理問題,尤其是左宗棠。他
如果和左宗棠走得很近,滿清朝廷的那些官員們,就會睡不著覺,一定會想辦法
將他和左宗棠置之死地。他要擁有既得利益,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和左宗棠
鬧矛盾。他們的矛盾越深,滿清朝廷心理上就越舒坦。
如果從這種陰謀論來理解趙德良,似乎也說得過去。但唐小舟覺得,趙德良
是一個大器的人,是一個幾事以工作為重的人,他不至於也不屑於玩這種小手段
如果不是玩這種手段,那他為什麼在陳溫矛盾中和稀泥?
更進一步深入思考,唐小舟想到了一種可能,趙德良不能有任何動作,同樣
是出於平衡的需要。
如果說官場是海,所有的官員,就是海里遊動的魚。那些科級幹部處級幹部
,只不過是這個海里遊動的小魚小蝦,大魚只有那麼幾條,趙德良是最大的那條
,陳運達和溫瑞隆都是大魚。兩條大魚發生矛盾,哪怕是衝突,只要目標不是最
大的那條,那也只是矛盾和衝突,也是可以調和的,可以平衡的。一旦最大的那
條魚加入其中,就沒有平衡可言,一定會出現大的混亂,並且最終導致權力傾斜。
趙德良在江南省建立平衡的政治生態不容易,無論如何,他不肯親手打破這
種政治生態,相反,他會採取一切辦法,維護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