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繼續他的《尋秦記》寫作大業,再偶爾琢磨一下《尋秦記》之後是不是還要繼續寫一本小說,一邊擴大知名度,一邊再多賺一點稿費?
不過他沒去街邊詢問路人,免得遭受《尋秦記》撲街的打擊,但打擊卻還是降臨到了他的頭上。正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鈴鈴鈴····
一陣電話響起,通話後,原來是《明報》的簽約編輯楊巍然的電話。
85年,一部磚頭似的大哥大非常昂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沒有個幾萬塊是想都別想。周興盛這一世的家裡雖然有幾個小錢,但也沒有多到消費起大哥大的地步。而重生後的周興盛,早就習慣了ipone這類智慧手機,怎麼可能看得上磚頭似的大哥大,自然也是不會買的了。
當然,一部座機家裡面還是能夠裝得起的。
電話中,楊巍然告訴了他一個不太好的訊息,令他再度遭受了打擊。他在《武俠與歷史》上連載的《尋秦記》被人恐嚇了,寄來了信件破口大罵他,說《尋秦記》不知所謂、是一堆垃圾、再寫就人肉他之類的。
周興盛頓時就囧了。
原來,寫本小說也會被人“恐嚇”的,真不知道這些寄信到《明報》“恐嚇”他的傢伙是不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有時間去賺錢啊,混蛋,他憤憤不平的罵了句。
第一卷 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四十三章 第一個忠實書迷
1960年,金庸創辦了一份小說雜誌:《武俠與歷史》。
《武俠與歷史》是週刊,也是《明報》的第一份附屬刊物。不過在《明報》內,《明報》是大哥,《武俠與歷史》雜誌只是二哥。
排行老三的就是《明報月刊》了。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整整二十多年間,梁羽生、金庸、古龍等等大宗師叱吒武俠小說界的時候,也是《武俠與歷史》雜誌笑傲香江,在香港小說刊物中如日中天之時。
雖然隨著這些大宗師的封筆,《武俠與歷史》上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爆紅的作品,因此發行量就不斷的萎縮;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1985年的《武俠與歷史》依舊是香港小說雜誌中的扛鼎力量。
普通粉絲,忠實粉絲,鐵桿粉絲,香港依舊有一大批人。也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武俠與歷史》在每況愈下的情況下,發行量依然非常可觀。
第二個星期一,清晨,銅鑼灣。
一處靠近車站位置的報攤點,剛剛開啟門做生意,老闆的屁股還沒有坐在凳子上,突然就看見一個肋下夾著公文包的中年男人急急忙忙的走了過來。
遠遠的,這中年男人就揮舞著空閒的另一隻手,大聲叫道:“老闆,今天的《武俠與歷史》到了沒有?”
報攤老闆善意的笑了笑,順手拿起一本雜誌朝天揚了揚,回道:“到了,早到了。”
“哈哈哈,好,剛好來的急,老闆,給我一本!”中年男人顯得很是高興,一邊大笑著嚷道,一邊快步走了過來。
老闆遞了一本《武俠與歷史》給這中年男人,順手接過錢,找零的時候不忘問道:“怎麼這麼急急忙忙的,是上面又有好的武俠小說了?”
中年男人接過雜誌,順手不停的翻著,不過卻沒有正面回答報攤老闆,而是抬頭看著了對方,笑著說道:“老闆,你呀,趕緊去進貨吧。我估計,過不了多久這些《武俠與歷史》就要賣斷貨,到就肯定能大賺一筆。”
“賣斷貨?怎麼可能?”報攤老闆低聲驚呼,一臉不可置信的神色。
不過顯然,他是不會把這事放在心上的,怔了一會後立即笑著搖了搖頭,敷衍著說道:“好,承你吉言了。”
中年男人心知肚明,不過也沒說什麼,只失笑了一聲,搖了搖頭後轉身走了。
中年男人叫王恩明,三十三歲,是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年港男,有一個普通的家庭。
年少輕狂時,正是金庸、古龍等大師縱橫小說界的時候,他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一名忠實的武俠小說迷。《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楚留香》、《七種武器》、《飛刀問情》······,他幾乎全都拜讀過。
《鹿鼎記》更是讓他大呼過癮,奉為男人必讀之神作!
人到中年,生活的艱辛磨平了年輕時的菱角。但內心深處,武俠夢從來就沒有熄滅過。
只是可惜,金庸封筆、古龍停筆、梁羽生退隱,眾多大師沒有新作問世,如今的武俠小說界只有溫瑞安獨領風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