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3/4 頁)
他們後悔之餘。也是飛快地加入到賣糧地隊伍中來。
五寨堡軍營中,幾個宣傳隊地姑娘們正在高歌。
眼下的五寨堡軍營,己經成為鎮城下平叛軍隊中最受歡迎的去處,只要能進來,順帶吃飽喝足不說,還可以聽聽軍營內的姑娘們唱歌,真是一種享受。不過由於前些時間來的人流太多太雜,為了安全起見,眼下的五寨堡軍營,除了外營的一些高階軍官外,餘者皆不得進入。
此時五寨堡軍營內戒備森嚴,因為今天,可有好幾個總兵級別的軍官來訪,這些人分別是寧夏總兵官蕭如薰,寧夏副總兵官麻貴,還有他兩個部將馬孔英、麻承詔。還有徵西將軍董一奎,和他的兄弟董一元。還有寧夏副總兵官李,帶著部將吳顯、趙武、張奇等人。此外還有李如柏、李如樟兄弟二人也在一旁相陪。
這些人都是黃來福在歷史上久聞大名地人物。那蕭如薰原是寧夏參將,因和夫人楊氏堅守城池,抗住叛軍數月地攻打而出名,被萬曆帝知道後,火線升為總兵官。此後蕭如薰先後擔任過大明七鎮的總兵官,史書評價他,每守一鎮,都表現得特別穩重,有很大地建樹。
這位老兄不但打仗厲害,還非常善於寫詩。可稱為儒將,和當時很多文人墨客交往,此時黃來福看他,年在三旬左右,相貌堂堂,神情堅定。果是厲害人物。
還有那位麻貴,更是猛將兄。麻氏家族和李氏家族一樣,都是軍將世家,家族中同樣都是群星雲集,猛將倍出。當時就有“東李西麻”之稱。
麻貴之父麻祿,著名地大同參將,後官至宣府總兵官。麻貴兄弟麻錦。同為猛將。
還有麻貴自己,更是不得了,不論是在寧夏之戰,還是將來的朝鮮之戰中,都是大放異彩。而且他的軍功可說都是自己苦戰而來的。
麻貴今年五十歲,滿臉的風霜之色,是一個老軍伍了。明隆慶年間,他擔任大同新平堡參將。韃靼入侵邊城,山陰、懷仁、應州相繼被攻陷,只有右衛城在麻貴與其兄麻錦帶領家人與軍民合力據守下得以保全。麻貴以功在明萬曆初年授大同副總兵。萬曆十年麻貴以都督僉事充任寧夏總兵,不久又調任大同總兵。萬曆十九年被彈劾,謫戍邊。寧夏鎮亂起後。他又被起用,為寧夏副總兵官。
從年輕到現在,他可說是飽受滄桑了。黃來福特別注意他一些,不是因為他英俊,而是因為寧夏之戰後,麻貴會升任為延綏鎮總兵官。就在自己山西鎮身旁,將來兩人可能會有大把的合作機會。
至於董一奎,董一元兄弟。董一奎也是個人物,曾任都督僉事,先後鎮守山西、延綏、寧夏三省邊防,以勇猛著稱。萬曆20年,他佩徵西將軍印,鎮守寧夏。其時,叛軍據守城池。董一奎不得入內。就在城外辦公。八十多日晝夜不解鎧甲,致使鎧葉被汗水浸蝕透孔。在朝鮮之戰中。也有不凡表現。今年約在五十多歲,是個耿直人物。
他地兄弟董一元,同樣為猛將,現己年近五十了。嘉靖年間時,董一元任薊鎮遊擊將軍。當時土蠻、黑石炭等部萬餘騎兵進犯,總兵官胡鎮率兵抵抗,董一元功勞最高,升任石門寨參將。隆慶初年,他在棒槌崖大破敵軍,又是軍功最高,升任副總兵,駐防古北口。萬曆十一年,董一元以都督僉事銜任昌平總兵官,不久移駐宣府。萬曆十五年後,又移駐薊州、寧夏、延綏等地,朝廷進封他為都督同知,兼中府僉事。
萬曆二十年寧夏之亂時,董一元率部趁蒙古河套部後方空虛,出塞抄襲,搗其大營,斬首3000餘級。最後積功升為遼東總兵官。他先後鎮守邊關要衝,軍功卓著,與當時的麻貴、張臣、杜桐、達雲並稱邊關虎將。
最後是寧夏副總兵官李,這位老兄前些時間,曾有代任過寧夏總兵官,也率部收復了河西47堡,算是勞苦功高,不過他的官運不好,由於久攻寧夏鎮城不下,萬曆帝便讓有突出表現的蕭如薰擔任寧夏總兵官,而讓他繼續做他的副總兵官。
這些軍將們久經戰陣,平時功勞都是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個個都是高傲非常,平時的一般人,他們是不會看在眼裡地。黃來福這麼年輕的副總兵官,本來按各人的想法,肯定是朝中有人的紈絝子弟。
黃來福在五寨堡斬首蒙古人三千多,普通士兵可能不知道,但這些世家軍將,個個都是耳目靈通之人,早己得知訊息。本來他們還懷疑這裡面會不會有水份,不過見了黃來福練出的軍馬後,眾人都是改變了態度,這樣的強兵,能大敗虜賊,那是肯定的了。
既然都是靠真本事混出來的,軍中最服勇士,各位中老將軍也就對黃來福改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