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部分(第3/4 頁)
在很長的一些時間內,五寨營與鎮虜營將士們都要採用隧發火銃兵與長矛手的聯合作戰方法。
此次演習後,眾將見識了隧發火鐃配紙殼彈筒配刺刀的威力後,個個都是興高采烈,他們除了催促劉天祿加大隧發火銃與刺刀等的生產外,就是盤算著如何訓練自己的部下了。
眼下各營中步隊的裝備及訓練都有條規文冊,只需依其嚴格訓練就行,至於各營中的騎兵,他們的裝備及戰術隊形相對簡單,沒有步兵那麼多的變化。騎兵衝鋒時,基本上就是兩列橫隊,或許只有行軍或是等待作戰時,排成數排的小縱隊。
至於騎兵的裝備,由於九邊的對手,各遊牧騎兵們沒有重騎兵,他們也不會列什麼重步兵方陣,所以沒必要使用重騎兵,平時的輕騎便行了。
所以各營中騎兵的裝備,他們除了一些輕甲外——少量的馬裝甲,騎士半身甲等。不過依後世的騎兵趨勢,黃來福決定都給他們配上隧發火鐃,還有兩隻手銃,此外就是一些冷兵器,如馬刀與長矛等。
不過由於將來要經營塞外,要將來的草原攻略中,對於相關的戰術,黃來福決定學習一些後世的哥薩克及蘇軍騎兵的戰法。
特別是哥薩克騎兵,剽悍,野蠻,靈活,當年縱橫歐亞草原,橫掃千軍如卷席,以區區數百人征服了整個西伯利亞,特別是經常數百人追得數萬的蒙古人狼狽而逃,他們的戰術戰力,很值得自己學習。
關於現在嫡系各營中的步兵與騎兵,都不用自己怎麼操心,就是火炮的威力及使用,拖了自己軍隊的後退,這是需要改進的問題。
正文 第259章 火炮、軍校
16K小說網 更新時間:2009…12…11 18:06:06 本章字數:3600
初時,大明的火器火炮多由內府統領的兵仗局製造,~衛所只能造一些“降”字號手把銃口,而威力大一些的“勝”字號、“天威”號、“列”字號等大威力火銃俱由兵仗局製造,更不要說讓他們造火炮了。
這種火器的嚴格控制,一直到了嘉靖三十六年時,朝廷才題準薊鎮置造快槍、鉛彈和火藥給主客官兵,隨後又批准保定等地造車營,這樣各邊鎮衛所造火器的風氣才瀰漫起來。
薊鎮是北邊重鎮,其所造火器相比九邊餘鎮,算是先進的了,其邊鎮衛所只是生產一些一般性的火器。當然,相比兵仗局,他們造的火器都算粗陋,也沒有多少軍匠有造大炮的技能。
山西鎮當然也是如此,一直到幾年前,五寨堡才準造鳥銃,至於火炮等,想都不用想。而且現在大明的造炮人才多由內府的兵仗局與工部的軍器局壟斷,各鎮就是想造炮,也沒有這個工匠。
黃來福總督山西大同兩鎮軍務糧餉後,山西鎮被許可造炮,黃來福振奮之餘,也稟明萬曆皇帝,希望內府能撥給一些造炮的匠工,經過協調,兵仗局撥了幾百個工匠給黃來福,此次黃來福從京師回五寨堡時,便一起帶回。
這些造炮的匠被帶回五寨堡軍工廠後,享受到了很好的待遇,這讓他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各人是摩拳擦掌,準備幹出一些成績,讓總督大人好好看看。
造炮工匠們熱火朝天,造了一些樣品,恭敬地請黃來福過目。
不過黃來福發現很多問題,首先是火炮的造價不菲,由於鐵炮的材質很難過關,笨重易炸膛等以眼下造炮多用青銅與黃銅,以銅為材質雖然不易炸膛,但是費用可是很高的。
這一點黃來福倒是沒說什麼,畢就算到了歷史上的十九世紀初使用青銅炮都是各國的趨勢,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使用的百分之六十的火炮就是青銅炮,甲午戰爭時日軍還是大量的使用青銅炮。
一般來說鐵地材料過關時。鐵只能用來做一些小口徑地火炮。
要;大量地使用鐵炮。只能以後煉出合格地鋼材再說了。
這首先成本問題。再次是製造問題。
眼下不論大明與西方都是使用翻砂制模方法過這時可沒多少標準化生產。火炮地級別只是粗略地按照其發射炮彈地重量劃分。不過往往這套粗陋地標準也受重視。鑄炮工匠經常隨心所欲。想怎麼造就怎麼造。各人有各人地標準。
而且這些造炮工匠中。他們地造炮工藝都是視為私人技藝決不外傳地。更是給標準化生產造成困難。
黃來福看著造出來地幾門樣品炮由皺了皺眉。這些炮中有兩尊炮是造得完全一樣地。質量也不知道怎麼樣。
炮手試射時也是皺眉的內徑不一樣,給炮手的瞄準帶來很多麻煩,炮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