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1/4 頁)
小麥,雖說收穫量不能和五寨堡相比,但每畝地,也獲得了一石糧的產量。二十萬畝田地,共獲得了二十多萬石的糧食。
兩堡之地就是110萬石糧。這樣的產量,自然又是震驚大明各地,往來五寨堡取經的人,源源不斷。
關於糧食方面,今年的黃來福還是決定留糧20萬石,這樣他的糧倉中,就有90萬石糧可以出售,如以每石糧銀6錢的價格賣於商賈們,最少可以得銀五十多萬兩。
此外還有老營堡沿偏關關河一帶,雖說很多土地今年才開墾,很多水利今年才建設。但一年的收穫下來,還是可以養活老營堡的將士們。
這是各農場的收穫,此外還有各地的作坊礦產。
在五寨堡,各個菜園,果園,各大畜場,眼下都進入了穩定的收穫期,秋收喜人。還有各大作坊,也是錢財滾滾。特別是神池堡的鐵礦和煤礦,一年下來,可獲純利二十多萬兩銀子。
帳本上的數目,黃來福是越看越喜,對於他來說,萬曆二十年,是個收穫的一年。
黃來福憧憬明天會更好。
正文 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
16K小說網 更新時間:2009…7…1 23:28:41 本章字數:3508
此次出征寧夏,花費頗多,由於戰時的軍餉都是雙倍,因此兩千三百戰兵,連一千的輔兵在內,這幾個月平亂的時間在內,光軍餉,黃來福就花了二萬多兩的銀子。
還有幾千大軍在路上吃的軍糧,在寧夏城下吃的軍糧,因為都是吃自己的。所以三千多人,一天就要消耗30石糧,三千多匹馬,更是每天要消耗200石糧。這樣連人帶馬算下來,一個月就要吃去七千石糧,五個月時間就要消耗三萬多石糧,折算成銀子就是三萬多兩。
在這裡,黃來福己是花去了五萬多兩銀子。
上面的三千匹馬只是從五寨堡去的馬匹,還有黃來福在石溝城和蒙古人大戰,分得的戰利品三千匹上好戰馬,從寧夏城一路回到五寨堡時,又花去了黃來福幾千兩的銀子。
還有撫卹斬首的銀子花費,在撫卹方面,由於傷亡不大,才兩百多人。所以黃來福關於此次五寨堡戰士的傷亡撫卹銀子,並沒有花去多少。但在斬首賞銀方面,按一級40兩銀子算,此次殺敵1500級,黃來福就需撥下斬首賞銀六萬兩。
再算上戰時損耗的軍器各種支出,這樣一算,此次出戰,黃來福才出兵三千多人馬,就花去了銀子十多萬兩。這讓黃來福感慨,戰爭,果然是個吃錢的怪獸。沒錢,是萬萬打不起仗的。
撫卹銀子不說,黃來福回到五寨堡才幾天,傷亡將士的家人撫卹銀就一一到位。還有那斬首的賞銀,黃來福給地錢。都是快於朝廷賞賜下來的銀子,所以回到五寨堡不久,黃來福也就論功行賞,將總共的六萬兩斬首賞銀撥下。
這讓那些出征的將士們,個個都是眉歡眼笑。讓那些沒有出征的將士,個個羨慕不己。人人都在摩拳擦掌,爭取下一次也讓自己出徵。
不過斬首賞銀製度到了現在,黃來福也發現了有一定地弊端,就是支出巨大,需要自己一直有著非常雄厚的財力,如果財力不濟,士兵的思想就會變化,影響到戰鬥慾望。
這其實和明末軍隊很相似,就在萬曆時期。由於國家還有一定的財力,所以此時的大明軍隊總體兵精甲利,可以在數次的對外戰爭中無往不勝。但到了大明末期,由於國家財政崩潰,衣甲軍器不興,士兵多年沒有糧餉,所以在對上滿洲人叛亂時,走向失敗。
黃來福知道以後自己肯定會經常參加戰爭,自己以後的隊伍也會越來越多,糧餉賞銀的支出會越來越大。自己如果一直有錢還好,如果什麼時候發生經濟危機,那就是士兵心理變化產生的時候。
而且說句不好聽的,包含士兵在內,此時民眾思想地小農思識濃厚。小富即安的觀念極有市場。只要誰手中有了幾十兩銀子,很多人都會想著去過點自己的小日子,享享清福,慢慢的就會害怕刀光劍影的日子,軍隊中這樣的人多了,必然會影響到軍隊的戰鬥力。
上面兩種情況,都不可不防。
對於第一種情況。黃來福暫時沒有辦法,只能讓自己多開闢一些財源了。
對於第二種情況,黃來福想到了後世的一個解決方法,就是那種公積金制度。斬首一級還是得40兩銀子,不過這些銀子可以只先發一部分,如發個五兩左右,餘者的35兩銀子,可以存進公積金內,等士兵滿五年退役後。就一起發下。當然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