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4/4 頁)
囚救人的。蔡京之所以為蔡京,他是決不會做這種傻事。”
銀劍何梵心有不解,追問道:“公子是認為王小石那一干人,因救義友劫法場面致給逐出京師,是傻事愚行了?”
無情嘆了一口氣。
他收容這四童之初,他們都只五至八歲不等,而今多年下來,他們隨著歲月增長見識,平時有的肯學習(像何銀劍、葉鐵劍便很肯學習),有的肯讀書(如陳銅劍、白刀童就很肯苦讀),但畢竟不像已英年早夭的金劍童林邀德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既勤奮好學,又能靜心養性,在書齋博覽群
可惜他早死。
為此,無情非常痛心。
他一向特別疼惜他。
上天就是這樣,你愈是注重的東西,他愈殘狠的把它攫奪。
年紀輕輕的無情,己學會盡量不去注重任何人和事,這樣或許還能減少、減輕部分感情上的衝擊。
——心無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梁。
佛經中亦有此謂。
他學習無情。
所以人稱之:無情。
可是無情卻不想誤導了這幾個白壁無垢的孩子。
他不願意傳達太多負面的訊息給他們。
——如果他們一開始就認為這世間的好的、詐的、壞的當道得勢,那麼,只怕成長以後的他們,也只好是壞的、詐的、好的了。
要是他們在性格上會有這種變化,無情覺得自己是責無旁貸。
他不想如此。
他有一個很不快樂的童年。
他更有一個壓力過重、負擔過度的少年時期。
他不欲而今的“三劍一刀童”重蹈他的覆轍。
所以他回答說:“王小石他們不是蠢,而是夠義氣。他走的是直行路,取的是坦蕩道,義所當為,仁者無敵。”
何梵有點明白了的樣子,所以顯得有點得意:“那麼說蔡京那些人不救天下第七就是不義了?”
無情道:“這些人本來就不知義為何物,只知道急功近利,不過,蔡京也不見得就不救天下第七。”
何梵又大惑不解:“蔡京會救天下第七?那豈不是跟王小石一樣,都很講義氣嗎,他若只救天下第七,為啥還不出手呢?再過了這黃褲大道,就要到大理寺了,難道他們還敢公然劫獄不成?”
何梵這一連串問題,使無情不知分開逐一回答是好,還是一口氣作答為妥,卻聽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